我一直认为,孩子上幼儿园难免会哭,印象里99%的孩子都会哭。
去年妹妹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做好了她大概要哭上两个月的心理准备。
但没想到,妹妹上幼儿园的时候,完全没有哭,还在第一天就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还告诉我幼儿园里的玩具有多么好玩。
我以为妹妹正好就是那1%不会哭的孩子,但有意思的是,她所在班里的孩子都很少哭。
后来我跟老师聊起这个话题,老师也是非常庆幸地说:“因为咱们班里的小朋友,生活习惯、自理能力都很不错。”
所以说,除了入园前最让家长们担心的心理上的“分离焦虑”问题,如果能让宝宝在幼儿园里尽早脱离什么都不会做的尴尬,孩子就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把精力放在做游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上,更快地体会到幼儿园的乐趣。
毕竟在幼儿园里,好玩的玩具、有趣的朋友,可比家里多多啦。
想要帮助宝宝快速渡过幼儿园适应期,帮助宝宝掌握各项生活小技能、学习情绪管理、提高认知能力,是家长们在这个夏天的必备课程。
在孩子入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教学重点几乎都是小朋友的生活技能。
比如,老师问过一个令我印象还蛮深的问题,“渴了的时候,宝宝会不会主动要求喝水?”
当时我还挺惊讶,渴了要喝水难道不是人的本能吗?小婴儿不就会吗?这也需要培养吗?
但老师解释说,虽然这是一个本能,但确实遇到过不知道自己渴了的孩子,原因是他以前没有体会过渴了的感觉。
家长在家带得太精细了,无论在做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水杯凑到孩子面前,孩子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喝水。
不是因为自己需要所以喝,而是家长让他喝他就喝。在幼儿园里虽然老师也会提醒喝水,但和家中的无微不至一定是有差别的。
感受到自己的需要,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个需要,这就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但随着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养娃养得越来越精细。宝宝被好几个家长围着,被给予了太多的爱,却同时也被剥夺了培养自己能力的权利。
所有的事情,在宝宝自己还没有想到之前,家长都已经帮他做好了。
宝宝习惯了去接受别人的服务,长此以往,甚至会感到“如果没有人照顾我,我就感觉不到爱”,继而想办法操控别人来服务自己,比如哭闹、叛逆。
所以不如在上幼儿园前多放手,让宝宝自己多动手、多感知,建立起“通过努力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的能力。
同时,这也能帮助宝宝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家庭集体的责任感。
自己穿衣、穿鞋、吃饭、收拾玩具……“我可以”,将是送给宝宝最好的入园礼物。
在幼儿园不同于在家,刚到一个陌生的集体中,从家中的焦点变成了集体的一份子,加上可能会和小朋友发生的矛盾冲突、落差,容易让宝宝的情绪产生波动。
一个不高兴,就会发生哭闹、沉默不语,甚至发脾气打小朋友的情况。
是的,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知道自己生气了、失望了、委屈了……
教他一些控制情绪的小方法,比如可以深呼吸,跺跺脚,但是不能够伤害自己和别人。
这些都可以在上幼儿园之前,慢慢引导宝宝来做。
「接纳宝宝的情绪」
我们都要理解宝宝会有各种情绪,情绪本身没有好坏,都需要被无条件地接纳。积极地回应他,比如拥抱,比如倾听,让宝宝知道他被看到了。
「给情绪贴上标签」
对于年龄小的宝宝,帮助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
是高兴,还是生气?是兴奋,还是失落?情绪表达出来了,也就化解了一半。
「为行为划定界限」
情绪虽然没有好坏,行为却是有的。
明确地告诉宝宝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及时阻止宝宝的错误行为,并手把手地教会他怎样做才对。
界限是安全感的来源。
认知能力也是幼儿园的教学重点。
在幼儿园的生活里,老师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小朋友们重复地学习各种认知能力,如形状、颜色、大小……
对各种事物有基本认知,会对宝宝在幼儿园中的学习有帮助。
我们可以让宝宝通过吸收的方式来学习,给的资源越多,他们就能吸收到越多。在入园之前,用游戏和动手玩的方式建立起他的思维关系。
平时在家里可以这样来帮宝宝加强认知:
「认知」
比如家长先帮助宝宝认识大和小,可以拿出一个苹果、一个樱桃,告诉宝宝:苹果大、樱桃小。
「辨别」
向宝宝提出问题:“宝宝,这两个水果哪个大,哪个小?”
「配对/排序/归类」
以排序举例,可以给宝宝具体的指令:“宝宝,给妈妈拿一个大大的苹果……给妈妈拿一个小小的樱桃……再给妈妈拿一个大大的苹果……再给妈妈拿一个小小的樱桃……”
以上这些认知的方法,都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其中一个原则就是:以儿童为主——为的是给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关注奇育记MEET,在《范姥姥的蒙氏家庭育儿》中,经验丰富的范姥姥会带着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和宝宝一起,吸收外界的信息,学得越来越多。在这个夏天,提前练习,让宝宝可以轻松入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爱是本能,教是方法,懂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