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Turbo是什么?是吃的,还是喝的?VC肯定不是维他命C,而是英文Variable Compression的首字母,意思就是可变压缩比。
压缩比简单的说就是活塞处于气缸内最低位置时气缸的容积,和活塞处在气缸内最高位置时的气缸容积之间的比率。从内燃机诞生的那天开始,由于活塞、连杆和曲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压缩比也是固定不变的。
压缩比越高,活塞顶部距离气缸顶部的距离就越近,所形成的燃烧室容积也就越小。比如一台排气量2.0升的四缸发动机,每个气缸的容积是等分的500毫升,如果压缩比是10:1,燃烧室的容积就是50毫升,如果压缩比达到12:1,燃烧室的容积就只有41.6毫升了。更小的燃烧室容积,带来的结果就是更高的燃烧效率,但是燃烧室的极限温度也会更高。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汽油有可能因为高温而发生无控燃烧,这就需要汽油具备较高的抗自燃能力。由于这种自燃会产生爆燃式的烈焰,同时也会引发活塞和气缸之间的震颤,所以被称为“爆震”。汽油的标号越高,抗爆震能力就越强,当然制造成本也就更高。
汽车诞生了130余年,但是汽油发动机的压缩比30年前还普遍低于10:1,涡轮增压汽油机更普遍低于8:1,一方面当时的汽油炼化技术有限,高抗爆震能力的汽油还不普及。另一方面就是当时发动机管理控制技术还很落后,只能通过较低的压缩比来尽量避免爆震的发生。直到多点电喷技术的逐渐完善,压缩比才越来越高,汽油缸内直喷技术的普及,将自然吸气汽油发动机的压缩比推高到了11:1甚至更高。不过当压缩比高于12:1时,爆震的控制会非常困难,涡轮增压发动机压缩比超过10:1以后也存在这个问题。
这时控制爆震的方法通常是增加喷油量并延后点火时间,也就是通过不充分燃烧的汽油来降低燃烧室温度,这样的结果不仅增加了油耗,损失了动力,还产生了大量积碳,对发动机相当不利。如果可以改变压缩比,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爆震的发生,让发动机一直处于最佳的工况之下。
这项研究其实很早就开始了,Saab(萨博)曾经在2000年日内瓦车展上展出了SVC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这是一台缸体上半部可以轴向滚动的发动机,与气缸体外壳柔性连接的缸体上半部可以沿曲轴方向滚动4度,这样就可以使压缩比在8:1和14:1之间切换。这台发动机采用了增压值高达2.8 bar的机械增压器,机械增压器在低压缩比模式下工作,可以让这台排气量仅1.6升的五缸发动机输出225马力,综合油耗可以降低30%。
奥迪、通用、标致也都开发过可变压缩比发动机,但是都没有实现量产,直到2018年英菲尼迪才在QX50车型上配备了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压缩比的变化范围还是8:1和14:1,但是实现的原理已经完全不同了,说是可变压缩比,其实这款发动机是通过两组连杆结构改变活塞的冲程,结构比萨博的SVC复杂。不过气缸体是固定不动的,相比于移动缸体,这种双重连杆结构更轻巧,可靠性也更高,这类过于超前的技术,可靠性怎么样绝对是个首要问题。
为了避免机油被汽油稀释的问题,VC-Turbo发动机也采用了歧管喷射和缸内直喷相结合的混合喷射供油技术。在冷启动、低水温等情况下,仅采用传统的歧管喷射,这样做可以有效增强雾状燃油与空气的混合,避免发生不充分的燃烧,降低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抑制积碳的产生。进气部分的电驱动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可以实现米勒循环,对降低油耗有一定的帮助,发动机的热效率也可以更高。
最低仅8:1的压缩比,理论上可以采用增压值很高的增压器,以获得极强的动力,2.5 bar以上的增压值应该不成问题。不过英菲尼迪QX50并不属于高性能SUV,而且很高增压值的涡轮增压器很难实现平顺的动力输出,所以VC-Turbo仅使用了很普通的单涡流式涡轮增压器,但是具备水冷和电子控制排气泄压阀。四驱版本272马力的动力并不算强,380牛·米的扭矩输出也算正常的数据,而且不要指望这是一款“低扭”很强的发动机,380牛·米的峰值扭矩要到4400转/分时才能全数发放,真的很像一台自然吸气发动机。
不过近400牛·米的扭矩与一台CVT变速箱配合还是很少见的,可见QX50车系追求的依然是节能、环保、行驶品质和乘坐舒适性。可变压缩比绝对不是个噱头,比VQ系列V6发动机低27%的油耗就是最大的优势之一。横向移动的复合连杆结构,使这款发动机的噪音比传统四缸发动机低了20分贝。特殊连杆机构的存在也省去了平衡轴,降低重量的同时,发动机的高度和重心都很低,比传统的湿式油底壳四缸发动机更低矮。
关于可靠性,英菲尼迪先后投入了超过100台的测试发动机,进行了超过30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以及超过3万小时的台架测试,当年GT-R的VR38DETT发动机也不过如此了,相当于发动机连续不断的工作三年以上的时间,可见厂方对可靠性的要求是多么苛刻。其实早在1996年,日产汽车就开始着手研发可变压缩比发动机了,1998年确立了以复合连杆为改变压缩比的机械结构。而这只是个开始,发动机管控软件部分才是最大的难点。
而混合喷射技术当时还没有出现,歧管喷射和缸内直喷如何切换?不同压缩比之下供油和点火如何控制?如何有效抑制爆震?如何防止机油出现异常稀释?这些问题就是20年来逐一进行解决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想做到买发动机送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知道未来这款发动机还会应用到什么其它车型上?是否有更小排气量的机型诞生。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 上一篇:华米 Amazfit GTR 智能手表体验:续航爆表的实力型选手-gtr价格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