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锋连救“锦泽”轮3名生还者后的疲惫神情。詹欣金 摄
钟海锋在指挥作业。 资料片
他在2013年获全国救捞系统“救捞勇士”荣誉称号,2014年获广州打捞局“夏长”轮重大打捞工程“优秀个人”称号,2017年被推送为“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获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奖章。他就是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第四工程分队副队长、高级潜水员钟海锋。
钟海锋1990年毕业于广州潜水学校,在打捞行业一干就是29年。他看起来微胖、敦实,普普通通,却屡屡在工作中攻城拔寨、九死一生;他说话波澜不惊,却透着坚定沉稳、侠骨柔情。“救人时,唯一念头就是和时间赛跑,把生的希望早些送给遇险者;打捞沉船时,我只想尽快探明水下情况,尽早解决打捞难题,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钟海锋如是说。
身先士卒挽狂澜
生死时速争先锋
身先士卒、勇挑重担是钟海锋的真实写照,他用这样的作风感染着一支救捞团队。
2017年11月27日,在珠江口伶仃航道海域,“顺锦隆”轮与“锦泽”轮发生碰撞,“锦泽”轮沉没,12名船员下落不明。钟海锋负责的现场潜水救援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经过30多个小时的搜寻仍未发现任何生命迹象。但救援人员深知,“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苦心人,天不负。28日13时30分,潜水员李海巨发现货舱里有7名生还者,并将其中一名带出水面。得知这一消息后,钟海锋果断启动救援方案,向密闭舱补充氧气,给被困人员作心理辅导,同时自己迅速穿好潜水服下水救人。
水下一片漆黑,他与队友以最快的速度抵达被困人员所在舱室,帮助被困人员戴好呼吸设备,14时20分,钟海锋将第二名幸存者带出水面。多次下潜、起浮,让钟海锋感到有些体力不支,“身体上的疲劳隐约能感觉到,但我知道还有5名人员被困水中,眼下第一要务就是必须争分夺秒地把他们全部救出!”紧接着,在16米水深下,用30分钟的时间,上下6个来回,50岁的钟海锋接连救出3名被困人员。出水后,他精疲力尽地斜靠在一旁休息时才感觉到腰伤复发,腰部剧痛。
这次救援成功救出7名生还者,创造了翻扣船水下救援的奇迹,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钟海锋在打捞速度方面亦能做到快人一步。由于“锦泽”轮沉没在广州港主航道,这就导致了广州港区被迫大面积封航,港内外大量船舶滞留,严重影响了船舶运行。打捞“锦泽”轮的关键环节在于穿引在沉船底下12条吊络。按照传统的技术,完成这一环节至少要用15个工作日。
为快速疏通航道,钟海锋率先提出采用水下导向攻泥装备,该装备通过水下钻孔装置的遥控定向孔,穿越沉船下的淤泥,再将牵引钢缆回拖至开孔起始处,以达到穿引打捞钢缆的目的。他带领团队通宵钻研水下导向攻泥技术,反复实操,细化方案,严格把控操作质量。在团队努力下,仅用5天时间就将吊络穿引完毕,实现了沉船快速打捞技术的新突破。2017年12月12日6时50分,“锦泽”轮被移出水道,封航15天的广州港恢复通航。
在乌克兰籍“NEFTEGAZ 67”轮打捞中,钟海锋同样身先士卒。该船倒扣沉入水深28米的海底,船上18名船员失踪。赶到现场后,钟海锋带头下水,冒着生命危险钻入船舱,短短1个小时内就找到了2具遇难船员遗体。同时,他还克服水流急、杂物多、能见度为零等困难,靠着多年经验和娴熟技术探摸出“难船呈180度倒扣沉入海底,两主机排烟窗平衡插入海底淤泥,右舷机舱中后部位被撞出锥形大洞,甲板杂物绳索甚多”等水下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打捞方案和进行整体打捞奠定了基础。
精益求精磨技艺
坚持不懈育匠心
钟海锋足智多谋、技能精湛。29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重大任务前总是迎难而上,用最专业的表现展现中国打捞人的风采。
2013年8月14日,香港籍散货船“夏长”轮受台风“尤特”袭击,在珠江口小万山岛附近沉没,21名船员全部弃船逃生。沉没的“夏长”轮长189.99米、宽32.26米,货舱内满载5.5万吨镍矿石,左倾104度的难船沉态,让高效卸货设备“一筹莫展”,而且船内还有700多吨不断外溢的油料,若不及时排除隐患,无疑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面对这样一艘满载货物的钢铁巨轮,打捞历史上并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打捞工艺也没有百试百灵的方法,恶劣天气与海况会造成难船沉态发生改变,多处结构撕裂破损给打捞作业带来巨大影响,这使得“夏长”轮的打捞工作成为中国打捞行业从未遇到过的挑战。
钟海锋临危受命,他战黎明、斗星夜,发扬打捞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作风,配合项目指挥部制定具体方案,带领工程人员全力推进船舶沉态调整、船载镍矿卸载和后续起浮工作。
卸货是“夏长”轮打捞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夏长”轮的沉态意味着海上大型抓斗设备无法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个难题,钟海锋和工程师们商定,选择在沉船右舷出水部分开孔,每个货舱开2个方形孔,整条沉船共开10个。这样既不影响船体强度,又能保障每个货舱有卸货条件。同时他们又自主改装了一套“海陆结合”的设备,利用绞吸泵的水下抽泥能力和挖掘机伸缩臂的灵活性,达到卸货目的。此举为扳正沉船及整体起浮奠定了基础。
在“夏长”轮打捞工程中,钟海锋既是指挥员,也是教练员。遇到繁重任务时,钟海锋会一直在通信台前,全程守候作业过程。在潜水员下水前,他会先重复任务目标,强调注意事项,潜水员下水后,他和水下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为年轻潜水员提供指导。
在“夏长”轮打捞工程后期,水下开孔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大家都不熟悉开孔设备磁力钻的操作,钟海锋承担起了第一班下水任务。下去后,他发现极难将磁力钻贴上船体的目标位置。出水后,他向甲板设备组提出了改进方案,建议将磁力钻进行烧焊改装。等到设备改好,钟海锋又下了一班水,摸索出了安装方法。出水后,他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心得方法。年轻潜水员们迅速掌握了方法技巧,在预定时间里完成了任务。
“夏长”轮的成功起浮,标志着中国最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这项耗时超过半年的历史性工程,凝聚了无数心血、克服了无数困难,竖立起中国打捞史上的一块里程碑。里程碑的背后是钟海锋的智慧与坚持,他感言:“我只想尽快探明水下情况,尽早解决打捞难题,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执行任务中自己是否会受伤根本没时间去想。”
主动作为完成“夏长”轮打捞任务只是钟海锋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南海1号”古沉船打捞工程中,面对高风险、高难度任务,钟海锋集思广益,率领潜水分队以顽强毅力、精湛技艺及创世之举,克服了含沙泥层阻力大和浪涌大等困难,逐一攻克了沉井制作、静压,底梁穿引、起浮装船、拉移进馆等技术难关,解决了沉箱底托梁安装及水下电焊、电割等“拦路虎”,创造了多个“首次”和“第一”。此后,他又作为骨干力量,被“南澳1号”考古打捞组及中国考古队指定为潜水作业及生命支持专家,圆满完成了多次重大水下作业和指挥任务。
学习创新无止境
老当益壮踏海行
钟海锋扎根救捞抢险一线29年,他勇于开拓创新,潜心钻研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以过硬的综合素质适应打捞装备的不断升级和打捞工艺的不断进步。他常说:“要想做好最基层的抢险打捞工作,必须有很好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作风一流,本领过硬,才敢去最前线打硬仗。”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其完成多次重大打捞任务打牢了基础。
刚参加工作时,为弥补实践经验少的不足,钟海锋在工作之余注重加强业务学习,多学、多做、多钻研、多向同事求教,直到学懂弄通。在他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很快就掌握了海上抢险打捞和工程潜水等方面专业知识,为了尽快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钟海锋入职伊始即投身救捞抢险第一线。
他29年如一日,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每当单位受领任务,钟海锋总是主动请缨,勇挑急难险重任务的重担。经过多年的磨砺累积,他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如今无论水下作业环境有多险恶、沉船沉物沉态如何复杂,他总能凭借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积累,以其高超的技艺高质量完成任务。
在熟练掌握潜水及救捞抢险作业技能后,为将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多面手,钟海锋还率先学习并掌握了水下湿法焊接、气割及5G管焊(陆上)等多种技能,同时涉猎船体构造、海洋气象及工程力学等领域,并在救捞系统潜水技能比武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作为一名尽忠职守、无私奉献的潜水精英,钟海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上,都时刻以饱满的精神冲在一线,为其他员工树立了榜样。“老当益壮,只要国家需要,我随叫随到。我期待着为国家救助打捞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钟海锋说。
□短评
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凡人生
国际海事组织把2018年度最高奖“海上特别勇敢奖”颁发给钟海锋,他营救“锦泽”轮被困船员的事迹打动了所有评委。然而这次救援,只是他在29年里参与的诸多救捞任务中的一次,他的工作时刻面临着最危险的境地。
无惧生死的勇者必定有崇高信仰。忠诚于党就是钟海锋的信仰,是他直面生死险境却无所畏惧的强大精神力量。光荣而艰巨的救捞事业也唯有忠诚者可担当、可托付。我们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随时可能置身险境,唯有崇高信仰能使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舍己为人的勇者必定有情有义。救捞事业大义、生命至上之情,让他能在体力耗尽情况下依然上下6次,救回3名幸存者。在那一刻,他忘了腰伤复发的疼痛,无视海底洋流和黄沙,他的眼里只有使命光荣,只有生命无价,脑海里只有一个声音“再多救一个人”。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钟海锋默默无闻、置身大海,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必将让更多交通人汲取到无穷力量,投身交通强国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凡人生。
陈峰
- 上一篇:“高·品·值”丘比特,承载更多幸福,让爱与您一路相随-海马2丘比特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