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白城汽车新闻网 > 汽车新闻 > 〖观察〗富士为啥更名?-富士重工

〖观察〗富士为啥更名?-富士重工

作者:白城汽车新闻网
日期:2020-02-11 11:40:37
阅读:

〖观察〗富士为啥更名?

〖观察〗富士为啥更名?

简洁易记、突出科技感,最好形成高大上的联想,是汽车企业起名的不二法则。从这个角度,斯巴鲁显然更符合大家都遵循的规律。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富士重工从去年开始酝酿更名为“斯巴鲁”的活动,早在去年夏天就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但直到最近才完成实际动作,即将汽车和机械部门整合。富士重工一直以拥有航空制造为荣。难道这证明汽车工业存在“鄙视链”——搞航空的瞧不起搞汽车的,搞汽车的瞧不起搞摩托车的。顺着链条向上,则成为“羡慕链”。宝马标榜自己的航空系出身,劳斯莱斯也话里话外地捎着自己身份。富士也未能免俗。

而斯巴鲁则专属于富士的汽车业务。现在更名,第一个考量,是公司形象统一的需要。厂牌与品牌一致,省却不少宣传的力气。普通外国消费者,此前很难将斯巴鲁和富士联系在一起。虽然斯巴鲁汽车产品有特色,但企业形象模糊。需要改变自我设限的不利局面。

〖观察〗富士为啥更名?

1955年6家企业以富士汽车为核心联合,形成多元化工业集团。到如今汽车业务已经成为集团最赚钱的担当业务。斯巴鲁(日语意为昴宿星团)的六颗星标志,与6家企业联合的发端图文相符,更容易铭记。

3年前,富士重工提出2020中期规划,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司的汽车企业形象,进而需要强化斯巴鲁品牌。这是公司宣传的重点。更名举措,相当于2020战略的具体落地执行。

第二个考量,是航空业务和铁路机车业务大幅萎缩,两者加起来只占公司营收的6%。实惠战胜面子很正常,没必要死守着多元化的大旗。

而且,富士确实是当年日本航空企业扛把子,飞机和发动机产能、研发实力超过三菱和川崎。不过这个名号是在二战期间创下的,战后被驻日美军肢解,历史没什么可以夸耀的。日本工业企业,只要战前就成立的大规模制造企业,都无法回避绑上旧日本军事战车的命运。既然历史无法改写,只能现在避免谈论二战期间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这是日本大工业企业不足为外人道的苦闷。

〖观察〗富士为啥更名?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考量,富士重工(现在要称斯巴鲁了)形成了越来越明晰的国际化目标。

众所周知,斯巴鲁的最大市场在美国。丰田本田同样在美国业务风生水起,但都是以创始人名字命名。只有“富士”的指向太过日本化,不利于消费者理解斯巴鲁独特的技术魅力。

而且,斯巴鲁向来有意在中国和东南亚进一步拓展市场,日本味儿过浓的名字,可能会成为累赘。除了文化产品,日本汽车工业企业近年来,热衷于将名字向国际化靠拢。比如横滨轮胎,在数年前不惜大费周章译成“优科豪马”,就是出于类似的考量。

跨国企业,往往需要淡化(总部)所在国的文化色彩。比如德系三强,虽然普通消费者都非常清楚是德国企业,但其品牌和厂名本身,并无太过明显的德国文化标签(创始人名字命名的除外)。简洁易记、突出科技感,最好形成高大上的联想,是汽车企业起名的不二法则。从这个角度,斯巴鲁显然更符合大家都遵循的规律。

唯一让人奇怪的,是这项更名运动来得如此之晚。斯巴鲁坚持让自己的产能100万辆的门槛,才将此事提到议事日程。可以将其理解为日式的坚韧,也可理解为抱残守缺——如果富士的图腾不那么令人依恋的话。(《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白城汽车新闻网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