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市的新福瑞迪估计关注的人并不多。的确,虽然师出同门、虽然都在“惨遭下滑”,但无论品牌影响力还是当下的境遇,起亚都要比现代显得“更惨一些”。比如此次上市的新福瑞迪,不少人就觉得它只不过是老款福瑞迪的改款。殊不知,它如同现代的新悦动一样,从平台、设计到定位,都与老款车型有了本质不同。对于当下主要销量单靠K3挑大梁的起亚来说,确实需要另一个热销品种作为销量支柱。这个新福瑞迪有可能吗?
细分定位属于十足的热门品类
在较早之前必评菌分析现代的时候就曾指出过,韩系在顺应市场转变方面的动作总显得慢半拍。例如此次新福瑞迪所面对的细分。
这个细分必评菌也提过多次,即合资品牌基于A0级平台拉大后推出的所谓“廉价A级”。典型代表个个都是大热门,如桑塔纳、捷达、福睿斯、科沃兹等等。尤其是前三甲,都属于与月销能过三万辆的“神车”。这至少说明,这个细分市场的容量足够大。只要你的产品力到位,随便分一杯羹也能进热门,例如后来者科沃兹,乃至一些新崛起的精品自主。
这个细分的特点是什么?用大众的话说,属于典型的“简单大车”——尺寸大、空间大、价格低,然后品质配备什么的过得去,动力总成够用且省油。至于其他的,什么高精尖的工艺、前瞻性的科技等等,都不是比拼的重点。说到这,大家应该可以感觉出来:在合资品牌里,这理应是韩系最擅长的才对。然而事实刚好相反,现代直至今年才推出这个细分的首款韩系车(新悦动),而起亚则到11月7日才拿出来新福瑞迪这个对应产品。
单看指导价,新福瑞迪也“还行”
说到这儿,你肯定不会再认为新福瑞迪是老福瑞迪改款了吧。至于它的来源,也一目了然。你说它是新悦动的起亚版也可以,说它是K2的拉长放大版也行。
在外观设计上,必评菌个人感觉新福瑞迪的创新度是不如新悦动的。例如前脸、尾部这些辨识度很高的地方,过多延续了老款福瑞迪的设计。这也是不少人认为新福瑞迪只不过是老款改款的原因之一。不过整体轮廓,尤其是腰线的设计等方面,新福瑞迪总算是与老款福瑞迪形成了足够的差异化。
内饰造型上,新福瑞迪与新悦动类似,都属于完全与老款不同、甚至与家族设计有所差异的。这种悬浮式中控屏的设计很“潮流”,看上去也比K2的中控台更招人喜欢。
就颜值和设计而言,尤其是内饰设计,新福瑞迪并不会输给同级三巨头。尺寸轴距方面,新福瑞迪与新悦动相仿,采取了居中的方式,比桑塔纳捷达要大,比福睿斯要小。从实际空间表现来看,它在同级车里也算是比较好的。
有了这些基础以后,还有一个关键项,即作为品牌力弱一点、知名度低一点的起亚,应该在价格上拥有一定的优势,才能更容易获得市场的共鸣。以指导价来看,新福瑞迪大致比桑塔纳低1万元,比福睿斯低近2万元,这个价差也是“靠谱”的。换句话说,如果新福瑞迪能与“三巨头”相比拥有这样的价格差,它月销过万、甚至跻身三巨头都不是没有可能。
终端价格一片惨烈,能否热销考验起亚价格策略
然而现在最要命的问题,是这类车的指导价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从产品力、颜值的市场契合度等很多方面看,现代的新悦动其实是要比新福瑞迪更有竞争力的。从品牌影响力,以及二者同平台产品的销量对照来看,也基本上是现代的产品销量要好很多。然而即便是新悦动,今年自上市以来销量却相当不给力——相比三巨头也就一成左右的水平。
究其原因,产品力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终端价。桑塔纳捷达这类车,以目前的终端优惠幅度,部分地区起步价格已经到了6万的层面甚至更低。至于福睿斯,它的指导价高其实是因为起步配置较高(标配侧气囊、铝合金轮毂、倒车雷达、后轮盘刹、6喇叭音响等)支撑的。即便如此,由于它的优惠幅度更大,终端起价也都低于7万元。
反观悦动,其起步配置基本上与桑塔纳捷达看齐(略高,但明显低于福睿斯),终端优惠却相当有限,终端起价在7.5万元左右,反而比三巨头高了1万元甚至更多。在这样一个市场上,同级韩系比德系美系价格高这么多,要想说服多数人选择,靠“款式更新、品质更好”这些是很难说服人的,更何况它并不见得在这方面真就比德系美系更好。
分析悦动的目的其实也是给新福瑞迪做个预判参考,因为从产品力的情况二者极其相似。以目前新福瑞迪公布的价格配置来看,它确实相比新悦动有一定“优化”,但并无本质差异。如果其终端策略与新悦动一致,那它的命运恐怕不会好于新悦动。
事实上我们从另个层面来看,现代的悦纳和起亚的K2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都还不错,并且要比之前的表现好很多。究其原因,就是终端优惠逐步给力使然。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悦动还是新福瑞迪,只要也能在终端优惠上跟进,表现就能比悦纳、K2好得多。
必评小结:
新福瑞迪的开发模式、产品定位都是靠谱的,面对的也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轿车细分市场之一。从产品设计看,新福瑞迪虽然创新度一般,但造型上其实也并不逊于主流对手。配置上,新福瑞迪做得也算是到位,第二档车型的配置水平也比新悦动更加合理。如果单看指导价,新福瑞迪也同样没毛病……
最后,影响其销量的唯一悬念就在于终端价格策略了——只有做到比对手更低,才有可能在销量榜上有所作为。事实上这也是整个韩系的目前的症结所在——德系美系通过“爆款模式”(扩大产能压低成本和价格)推出低端产品,将价格下沉到了韩系之前擅长的领域,韩系自然也需要拿出“进一步的表现”来应对才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