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白城汽车新闻网 > 汽车评论 > 你所看到的推背图 只不过是晚清时期伪造的而已-推背

你所看到的推背图 只不过是晚清时期伪造的而已-推背

作者:白城汽车新闻网
日期:2020-06-27 02:17:24
阅读:

推背图号称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

目前流传的版本有6种:

一、彩绘明抄本,台湾中央研究院藏;二、明钞本(无图),台湾中央图书馆藏;

三、明钞本。芝加哥大学藏;

四、清初潘氏八喜楼钞本,台湾中央图书棺藏;

五、清末石印本。芝加哥大学藏;

六、金批本(据称八国联军之乱时,由清宫流出)。

传说中的流转线路图是:明末清初金圣叹批注——乾隆年间收入皇宫——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流出皇宫辗转欧洲——爱国华侨识宝回购——回国。这个版本是现在最流行的。至于潘氏八喜楼钞本,虽然出现时间不是最早,但是流传有序,所以被认为最可靠。其实,出现过的推背图版本还不止这些,推背图从五代开始名扬天下,每到朝代末期,社会动荡,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推背图。这些版本各不相同,有些还差异巨大,让我们现代人看的眼花缭乱。

你所看到的推背图 只不过是晚清时期伪造的而已

金圣叹批注版的《推背图》

在民国出版的金圣叹批注版的《推背图》中,里面有一篇英国人「曼根氏」的「跋语」。除了跋语的「英文原文」和中译之外,还有一位「苕溪李中」和一位「清溪散人」的两篇跋。

你所看到的推背图 只不过是晚清时期伪造的而已

民国版《推背图》

“跋”与“序”相对,是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一般认为,在书画、文集等后的题词称为“跋语”。

原「曼根氏」英文跋云:

In 1859, when the allied English and French troops burnt the Yuan Ming Yuan in Peking, one of the soldier discovered a box of manuscript in Chinese which had been carefully preserved by the imperial family. Seeing that they contain pictures the soldier presented them to Miss Lypia from whom I secured the same.

In translating them I found that they represented the predictions of a Chinese prophet with reference to the rise, the fall, the tranquility, and the turbulence of China. Everything was very plainly written. The empero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prohibited their publication for they might disturb the minds of the people and lead to bad consequences.

It is indeed our good fortune that they had come into our country and that we may study them. These lines are written as an introduction.

Macon (1867 )

书商「中译」的《译曼根氏跋语》云:

「当一千八百五十九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某军人得书一簏,皆大内珍藏本。以此书中有图画,举赠利比亚女士,余从女士乞得之,翻译一过,知为中国先哲之预言贸兴亡治乱,微言示意,靡不明如烛照。历代君主恶其淆惑民心,觊觎非分,故止刊刻。兹何幸而流传我国,得饫眼福。因跋数语于后。

一千八百六十七年曼根氏识」

李中的《跋》:

「余得此书后,曾介友人持以质张文襄。文襄云:『此的是圣叹手批本,哭庙案发,金与诸人同遭籍没。当时抚幕为山阴陈季一得此,秘之。后嗣凌夷书为山右郑氏所得。至乾隆时下征书之令,郑氏上之,遂入大内。』文襄非逛人者,当非赝本可知。今辗转而入于余手幸何如之。

苕溪李中识」

清溪散人的《跋》

「苕溪李公是君,述其尊人信卿先生商于伦敦时,与彼中人士往来素稔。一日于其友某英人处得观此书,惊为我国秘本,详询颠末,知于圆明园灾后遗失者,此友人即曼根氏之孙。因以大珠十二易之。清禁特严,秘诸箧笥。兹届民国时代,例无忌讳,李君承其先志,嘱为刊行,以公诸世。一以矫正坊刻之多讹;一以警劝国民于将来。庶不负先哲指示之心云。

清溪散人识」

这几篇「跋」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整个故事的概是由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联军火烧北京圆明园,大肆抢略。一名英军找到了一箱中文书籍。这位「英国人曼根氏」先生说是一八五九年是搅错了!那个时候联军还没有火烧北京圆明园

箱里面其中一本书有许多图画,这名军人就将这一本有图画的中文书送给了一位「利比亚女士」。「曼根氏」又从「利比亚女士」之处「乞」得到此书,还说曾将此书「翻译」为英文!

这本奇书又怎能回到中国呢?

民国初年有一位李中,字是君。据说他的父亲李信卿在清末远赴英国伦敦经商,认识了那一位「精通英文」、但是弄错了英法联军之役年份的「曼根氏」的孙儿,李信卿便用十二颗「大珠」将《推背图》这本「国宝」由「曼根氏」的孙儿手中得回,再传给儿子李中。

李中对此书的真伪亦十分谨慎,经由友人介绍,请来了清末的大人物张文襄来「鉴定」。张读后即「证实」此书是金圣叹的批本。然后说出一段「掌故」来。

还有这个原跋英文其实写得很差,文法的错误很多,根本不可能是出自一个十九世纪以英语为母语而受过相当教育之人的手笔,读者细读便知,无需作深入分析。这里只略举两例。首先是第一段最后一句,用(the same )作为代名词而不简简单单的用(them )是很奇怪的写法。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在(prohibited their publication for )之后明显漏了(fear that )。甚至认为书的文字内容是「明如烛照」(very plainly written )。那么这一位「洋鬼子曼根氏」的中文造诣真不含糊。事实上在那个年代精通中文的洋人一般以传教士居多,「曼根氏」识得中文而且还可以将这部连中国人也觉得隐晦难明的《推背图》「译成」英文,更觉得内容(very plainly written ),真是教人难以置信。

此外「曼根氏」的署名更是违背了一般惯例,原来以英文写作的人除非用笔名,否则绝不会只写姓而不写名。总会加在姓氏之前。

既然故事都是错的,李信卿、李中父子和清溪散人之流都是肯定也是杜撰。

还有金圣叹因为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 )的「哭庙案」被杀,而被杀的罪名就是“大不敬”罪。就是不尊敬皇上。那么他的书怎么可能被收藏到皇宫并且还是圆明园里面。

不过别把他想象成什么。是什么反清大英雄。他是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去了。

  金圣叹,明末长洲(隶江苏吴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08-1661 )。名人瑞,字若采,号圣叹。或谓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冒名顶替金人瑞的名字考试,于是变了姓金。   金圣叹喜批书,尝言天下有六大才子书,即:《庄子》,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杜甫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并为各书作评。现在通行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即由金删订。   顺治末年,江苏吴县知县任维初滥用刑法,引起公愤。顺治十八年正月,皇帝福临(庙号世祖,民间惯以年号顺治称)驾崩,哀诏到达江苏,巡抚朱国治率属官举行哭临大典,金圣叹等十八人乘机率众千余人聚哭于文庙。朱国治指金圣叹等人震惊先帝之灵,大逆不道。后来金圣叹等为首的十八人以「大不敬」罪处死。

文庙即是孔子庙。

内容上首先作者叫是袁天纲、不是袁天罡

通行本《推背图》题为「唐司天监袁天罡李淳风撰」。

这个司天监就很有问题。

  先让我们一起看看袁天罡、李淳风二人的真正「履历」,他二人在《旧唐书》与《新唐书》都有传。

《旧唐书》是五代后晋(936-946 )时刘昫(887-946 )等人所撰。

《新唐书》则是北宋时欧阳修(1007-1072 )和宋祈(998-1061 )等人所撰。

两书都是二十四史之一,内中都没有袁李二人交往的记载。

袁天纲,俗作天罡。据《旧唐书.方伎传》与《新唐书.方伎传》的记载,袁天纲是益州成都人,生年不详,曾做过隋朝的小官,其时为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年间,而大业年号共有十三年(605- 617 )。最粗略的估计袁天纲在二十至四十岁的壮盛之年做隋朝的官,即是大约在公元五六○年至五九○年间出生。袁在唐高祖武德初年任火井县令,武德年号有共九年(618-626 )。火井县在唐时属邛州,其地在今日四川省的邛崃县。

袁天纲精于相术,因而名动公卿,他曾经为武则天一家人看相,当时武则天刚好初学步,她的母亲为她上男装。袁天纲一看就谓此「子」必定大贵,若为女子,更可以为天下主!

贞观八年(634 )唐太宗以袁的相术天下闻名,于是召他入京觐见。因利成便,朝中许多大官就请袁为他们看相,袁由众人面相预言的后事,后来都证实皆有奇验。

其中一位高官申国公高俭因为好奇,便问袁天纲他本人可以做到什么官职,袁却说自己四月必死,结果到时即死,卒于火井令任内,看来死时当在贞观八、九年之间。终其一生,从未有做过什么「唐司天监」。

袁天纲有一子名袁客师,亦善相术,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了。

历史上的李淳风

据《旧唐书.李淳风传》所载,李淳风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卒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02-670 ),岐州雍人,精擅天文、历算、占侯和阴阳之学,因为与隋末唐初最著名的历算家傅仁均争议历法而成名。李淳风的占候非常准确,当时的术家甚至认为他得到鬼神的助力,不是单单靠学习而可以得到这样的成就。

据《新唐书。李淳风传》所载,贞观(627-649 )年间,唐太宗得一秘谶,谶文言道:「唐中弱,有女武代王。」太宗以此事问李淳风,淳风推算后说此女已在宫中,四十年后而王。于是太宗问应否搜出此女而杀之,李淳风答道: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而王者果不死,徒使疑似之戳,淫及无辜。且陛下之亲爱,四十年以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而不能绝唐。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陛下子孙无遗种矣!」

「淫」解作滥,李淳风恐怕会滥杀无辜,而即使真能除去已在宫中的王者亦不能扭转天命。

于是太宗就打消了搜寻「女王」的念头。

武则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卒于唐中宗神龙元年(624-705 )。她约在贞观十一年(637 )入宫作太宗的才人,二十三年(649 )唐太宗驾崩,武被迫入感业寺为尼。后来唐高宗(太宗子)偶在感业寺碰见武则天,惊为天人,遂永徽五年(654 )将武则天再度纳入宫中,不久便成为高宗的皇后,「父子同科」,淫乱宫帏。其实唐朝的皇帝对于伦常观念大都很是薄弱。

武则天后来在六八四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时年六十一岁。

李淳风做过「太史丞」,「太史令」等官,死时为太史令。李的儿子和孙都曾任太史令。

对了「司天监」这个官职,只有「司天台」这个官职

唐代的官制,没有司天监,只有一个叫做「司天台」的机关,这个机关负责天文、历数、纪录灾祥等工作,约略等于现代的天文台,但是地位更高。据《旧唐书.职官志》所载,司天台的最高长官叫「监」,是从三品的高官。司天台大致上相当于清代的「钦天监」,但是长官的品秩高得多,清代钦天监的长官「监正」只是正五品官。

司天台隶属秘书省,秘书省又隶属中书省。

唐代中央官制世称「三省制」。即是执掌定旨出命的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正二品;执掌封驳副署的门下省,最高长官为侍中,正二品;与及先掌施行命令的尚书省,最高长官原为尚书令,正二品,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以后就没有人再敢做,于是从二品的左仆射和右仆射便成为尚书省的平头长官。

原来唐初时司天台原名「太史局」,唐高宗龙朔二年(661 )改为「秘阁局」,此后屡次改名,直到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才改为「司天台」。原本太史局的长官为「太史局令」,是从五品的中级官员,也是到了乾元元年,改「太史局令」为「司天台监」。

也就是说李淳风一生也从没有当过「司天台监」,只做过其前身的「太史局令」。

至于袁天纲死时只是一个小小的火井县县令,没有做过唐朝的中央官,更从未入过司天台的前身太史局。原因很简单,袁天纲只是精擅面相术,但是不擅于占候与历数,所以入不得太史局;又因为死得太早,赶不及做大官。

所以通行本的《推背图》题为「唐司天监袁天罡李淳风撰」,表面上已犯了两大严重错误。

第一是袁李二人都没有当过什么「司天台监」,李淳风死时是「太史局令」。即使他能够「预知未来」,知道一百年后「太史局」会改名为「司天台」,也决不会以当时未有的「司天监」自称。古人著书是绝不会把自己的官名弄错,各人的官名亦应分开来写,凡是弄错官名的差不多可以肯定是后人的伪托。

第二是袁天纲做的官比李淳风小,虽然比李淳风年长二三十年以上,也断没有可能排名在李之前,这是官场上起码的常识。

李淳风独力撰成《推背图》

民国初年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也有提及《推背图》。《清稗类钞.方伎类》谓:

「唐司天监袁天罡、李淳风撰《推背图》,凡六十象,以卦分系之。」

徐珂又列举当中第三十三至三十七象等五象为预言清朝事,他所用的版本即是今天人人可见的通行本。

「司天监」的名称和袁李二人的排名问题,上文已有讨论。这位徐珂也不过是人云云而已。

南宋人岳珂(1183-1234 )的《桯史》卷一〈艺祖禁谶书〉一条记载: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开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偏以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着明。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是众,不可胜诛。上曰:『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伪,间有存者复验,亦弃弗藏矣。国朝会要太平兴国元年十一月,诸州解到习天文人以能来者补灵台,谬者悉黥流海岛。盖亦障其流不得不然也。」

这里有些名堂要解释一下。

「五季」是指后梁(907-923 )、后唐(924-936 )、后晋(937-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五代。吴越(908-979 )是「十国」之一。五代十国可以说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艺祖」即是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他原是后周的禁军统领,发动陈桥兵变,下属以黄袍加身,取后周帝位而代之。「赵韩王」即是北宋开国功臣赵普(921-991 ),他后来被封为韩王。

岳珂写的故事如下:唐朝李淳风作《推背图》,到五代时已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唐初是公元七世纪,五代是公元十世纪)。五代时天下大乱,《推背图》更加大行其道,当中有『开口张弓』一图,应该是预言将有一个名中有「弘」字的人会有一番作为,于是吴越国的国君便为儿子以「弘」字命名,以应图谶。「口」字开了便成为「」,再加一「弓」,便成为「弘」。

宋太祖得国之后,下诏禁止谶书流行,后来发觉禁不胜禁,于是想出一条妙计,就是将真正《推背图》中还未曾应验的图谶窜改,又颠倒所有各图的次序。因为真本被伪本混淆,后来便逐渐失传。

吴越的开国之君是钱镠(852-932 ),其国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 )才被并吞。

开口张弓

据清康熙年间吴任臣的《十国春秋.吴越列传》所载,南朝萧梁时的一位高僧宝志留下谶言:「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钱镠传子元瓘,元瓘有十四子,都以「弘」字命名,依次为弘僎、弘儇、弘侑、弘侒、弘僔、弘佐、弘倧、弘偡、弘俶、弘亿、弘仪、弘偓、弘仰和弘信。后来继位为君主的先后有第六子钱弘佐,第七子钱弘倧和第九子钱弘俶三人。

《十国春秋.南唐列传》又有记载南唐中主李璟也为了唐末的谶诗而为儿子命名,谶曰:「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向宗边。」李璟共有十子,长子名弘冀,次子名弘茂,共余各子以从字排。中主死后由后主继位,李后主是中主的第六子,名煜,初字从嘉,即位后改为重光。李后主以词名垂后世。

此外南宋以爱国闻名后世的大诗人陆游着有《南唐书》,亦提及唐末民间相传的谶诗曰:「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向左边。」与《十国春秋》的谶诗大同小异。

这个谶言有两个解释,一说「弘」是指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他们赵家是涿郡人,其地在古时属冀州,即今日的河北省,而众所周知河北省简称冀。

另一说「弘」是指后来灭宋的张弘范(1238-1279 ),此人擒文天祥、破张世杰和陆秀夫。张弘范是涿州人,也是「在冀州」。此说似乎比前一说较为合理。

由此可见,南宋人岳珂只知李淳风一人作《推背图》,并没有袁天「罡」的份儿。

岳珂与徐珂虽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岳珂是南宋人,他见到「开口张弓」的一图已经不是民初人徐珂所能见。岳珂是「精忠报国」的岳飞(1103-1142 )的孙儿,历史上真有其人,他的说法又有南宋陆游《南唐书》和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等严谨的著作支持。

还有内容,现在大部分都在牵强附合的解释。但是推背图的原文根本就不需要牵强附合的解释。

譬如第三十四象太平天国,

第三十四象 丁酉 巽下巽上 巽谶曰
头有发 衣怕白
太平时 王杀王
颂曰
太平又见血花飞
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见梦全非
金圣叹注解:「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然既证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将来。吾但愿自此以后,吾所谓平治者皆幸而中,吾所谓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无罪矣。此象疑遭水灾或兵戎和天灾共见,此一乱也。」

这个预言太过准确,直接留下破绽了。因为这个里面直接把太平天国的名字都写出来了。

如果金圣叹批本真是金圣叹批的或者早于太平天国时代的人写的,那么写出太平天国这个预言就是超神奇的,而若真是如此,那么早在太平天国以前就有会有人读过这个预言,当太平天国发生时不管是民间也好、官方也好就应该会有人记叙提到预言 应验了!但事实是太平天国时和之前都没有人提到过这个预言,左、曾、李及满朝文武乃至民间文人没一个提到过,这说明,这个预言在太平天国实际发生之前并没有任何人读到过,

答案只有一个,这所谓金圣叹批本是伪造的!

对了台湾故宫博物院已经证明没有收藏金圣叹批本。

如果你真的还相信这个。那就只能说大诗人崔颢早在几千年前就预言黄鹤案件。

黄鹤一去不复返。

原本早就消亡了。因为这本是假的才流传于世。不然早就被各个朝代给焚了。

对了。在古代写谶书,预言书是死罪。

但此版本没有任何一家图书馆或学术机构收藏。

白城汽车新闻网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