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扑街了。
无论从口碑还是票房来看。
评分来讲,豆瓣作为偏好小众文艺片的评分网站,只有不及格的5.7分。
而代表大众喜爱度的猫眼,更惨,只有5.4分。
要知道《逐梦演艺圈》在猫眼也有6.8分啊......
票务网站评分遇冷,票房表现自然不会太好。
5天票房仅为2300多万。
甚至难以超越刘杰在2016年的失败商业转型片《捉迷藏》。
想用流量明星杨幂来冲击票房的导演刘杰,失算了。
想用小众文艺片来证明演技的大明星杨幂,同样也失算了。
原本,小十君对这部电影还是很期待的。
理由有三:
其一,监制侯孝贤。
除了大师级导演本身就象征着质量保证,他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音效师杜笃之也出现在幕后人员名单上。
只差一个摄影师李屏宾,侯导的黄金班底就齐活了。
他与本片导演刘杰缘起于12年,刘杰担任《刺客聂隐娘》的大陆方制片人。
而那时刘杰也正好在拍摄董子健主演的《青春派》。
侯孝贤还去友情客了个串。
其二,导演刘杰。
刘杰是一个能身兼编剧、导演、摄影、制片的全能型人才。
曾为王小帅的多部电影担任摄影和摄影指导,比如《十七岁的单车》、《冬春的日子》;时不时还会在某些电影中打个酱油,比如《英雄》、《极度寒冷》。
作为导演来讲,他擅长处理发生在偏远地区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片,口碑也都不错。
2015年的《德兰》,虽然欠缺热度,但是捧回了上影节的金爵奖,还将数次合作的董子健彻底推向最让人期待的90后演技派。
这样的导演,谁都在期待他贡献惊喜,包括“妙手回春”,拯救杨幂。
其三,弃婴题材。
在现实主义题材爆发年,已有《我不是药神》《找到你》珠玉在前。
讲述弃婴故事的《宝贝儿》本应当赚足尊重和思考。
想必大家看后都会觉得,这个故事与2010年的天津无肛女婴事件太过重合了。
此事件始于孩子的小姨在网上发帖:
“我姐姐姐夫怎么这么可怜,生下个孩子无肛,且伴发多脏器发育不全及畸形。医生建议放弃,现在只能放在临终关怀那里等死。”
此帖一出,即刻引起了网络关注。
后来事件发酵到网友人肉女婴父母,几个志愿者连夜驱车赶到天津,将孩子偷到北京一家民营妇产科医院进行诊治。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是热心网友挽救女婴生命的温暖故事,后来却反转为一场无良炒作。
带头偷孩子的网友,是当时网名为“深海水妖”的作家陈岚。
当时她信誓旦旦声称女婴父母对孩子的病情撒谎,“孩子病得根本不重,五万块就能治好”。
结果呢,女婴多种高危病症被医院证实属实。
她也被网友扒出因为母性泛滥,擅自给无肛女婴喂奶,造成孩子病情恶化。
后来在小凤雅事件中,她再次对其家人发动舆论攻势。
经过《局面》等媒体的调查,事件真相以及舆论方向逐渐明朗,陈岚也被网友骂到关了一阵微博,小凤雅的爷爷、妈妈决定对其起诉。
这个利用弱势群体进行炒作、出书的所谓作家,逐渐暴露出了无耻本相。
而她借此成立公益组织、吃人血馒头,也被王局扒掉底裤。
无肛女婴、父母放弃治疗、临终关怀医院、深夜跨省偷娃......
这些关键情节点一一出现在电影《宝贝儿》中。
唯一不同的是,陈岚的形象被置换成了影片中同样有着身体缺陷的弃儿江萌。
一下子,原事件中的网络暴力、过激援助、涉嫌炒作和利益输送的社会丑态,变成了纯粹人文关怀性质的、对弃婴这个底层人群的凝视。
如此改编,小十君不赞同“替陈岚洗白”的阴谋论。
因为从缺陷儿角度来审视缺陷儿的生存问题,是身处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者的各种优越感。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电影来说,也具备更强的戏剧张力。
在10月观影前瞻时,小十君就提过对这部电影的期待:
某种程度上,刻画好郭京飞为什么要弃,比拍好杨幂为什么要救,更具有社会批判性。我们可以无障碍地拥抱善的美好,却常常拒绝去看懂恶的成因。
这里就涉及到我对本片的第一个不满。
影片是完全的杨幂视角,而郭京飞饰演的女婴父亲一方是失语的。
江萌的善意立场当然可以理解。
江萌和襁褓中的无肛女婴,共同构成了一个缺陷儿的前世与今生。
虽然没有追溯江萌的成长,但可以知道江萌经历了女婴一样的身体折磨和被家人放弃的不幸;
虽然女婴尚未长大,但是也可以知道女婴最好的未来不过是江萌艰辛的生存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执意拯救女婴更像是江萌对自己的一个安慰:缺陷儿是有希望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的。
那么女婴的父亲呢?
到底为什么放弃救治孩子?
这种“恶行”的根由在哪里?
片中,郭京飞出现的镜头多数神色忧郁、寡言少语。
面对江萌的步步紧逼,他只无力辩驳“这是我的孩子”,所以对她的爱、对她的决定权都是毋庸置疑的。
观众一直期待人物身上“另有隐情”,是不是没钱?是不是决定要个新的孩子?
无论是人之常情还是一己私心,总该有点展现。
结果一一验否,只等来郭京飞一句干瘪的解释:她没得未来。
这......谁xx不知道啊???
父亲这个角色的失重,让救与不救的道德困境几乎无法成立。
而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同情,全靠观众在天津无肛女婴以及小凤雅之死等现实事件中培养的价值认知:
我们不应该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人的生活选择进行绑架。
也正是这种认知,面对想要放弃治疗的孩子父亲,江萌作为局外人从试图劝说,然后步步紧逼,到最后半夜偷娃的一系列动作,反而让人无法共情。
许多观众都认为,本为弱者的江萌,真的很不讨喜。
这里,也涉及到我对本片的第二个不满——人设。
吊诡的是,即使在这种残酷现实主义的影片中,杨幂饰演的角色仍有玛丽苏之嫌。
她作为一个幸运儿,8年间6次手术获得康复,可以正常工作。
养母宠她、男友爱她,福利院院长为她热心找工作、介绍相亲对象。
因为长得好看,有车有房的人也愿意娶她回家。
最重要的是,三观颇正。
养母为了得到更多的拆迁费,将老宅墙上铺上一层劣质木板,称之为“精装修”。
江萌不悦,说“你这是骗人”,愤怒地将木板全拆了。
男友小军告诉她可以办残疾证来骗保,她也不答应。
养母要把财产全留给她,她只说“我不要”。
她想靠工作,有尊严地活着。
除了抹黑杨幂的脸来外化生活的艰辛,江萌这个人物的心理依旧是个未受摧残的纯良少女。
也许导演试图将这种正义感,作为江萌救人的性格支撑。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顽强求生的角色,我期待的是她身上的“韧劲儿”。
她大可以圆滑世故、卑微讨好、阿Q精神,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像一棵霜寒中永不折断的野草。
而不是每天板着一副面孔,却有无数好心人在关键时刻为她挺身而出。
为了救孩子,几次三番找聋哑人男友伸手要钱,拉着男友一起以身犯险。她的善意,却要别人买单。
以至于,她的天真执拗,在电影中却表现为讨人嫌的“一根筋”。
《宝贝儿》标榜自己是纪实风格文艺片,刘杰在这方面也确实做了不少努力。
包括启用大量素人演员,临时决定用南京话,没有剧本,台词都靠现场发挥。
结果台词的确能看得出来是现场发挥的。
就不吐槽杨幂和郭京飞蹩脚的南京话了,对峙戏中演员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她妈妈怎么说的”,“你的小孩是可以治好的”,“姑娘你想干么事”......
听说导演前后筹备了九年,却偏偏没有时间打磨剧本、写点及格的台词。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王家卫啊。
最肉眼可见的,还是对杨幂进行了一番去明星化的打磨:
包括脸上抹鞋油、学南京方言、改变走路姿势、片场不准助理照顾她.......
一副洗尽铅华的样子,勾得无数看客惊呼“卧槽,想看”。
刘杰没有选择让郭京飞和李鸿其这样的实力派承担起与女主平分秋色的戏份,而是选择把近乎90%的镜头都聚焦在杨幂身上。
在一个情节平淡的文艺片中,成败便在于主演的演技层次感。
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下,表现出人物克制下的隐忍或者苦难中的温情。
结果嘞?
面对孩子父亲的怒气、面对小军的爱与歉意、面对养母的无以为报等等等等,杨幂的五官像被熨平了一样,没有起伏跌宕、甚至挤不出一丝抬头纹。
唯有通过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生气时怒目而瞪人、感动时一动不动地盯人、沉思时双眼散光般无神......
尤其与白白净净、不需要外形帮衬的李鸿其相比,杨幂的呆滞尤其明显。
如果这就是许多人口中的“合格演技”,我不知道是大家对演员太宽容,还是唯独对杨幂这么宽容?
还有一种更令我生气的论调是,《宝贝儿》的低分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观众对杨幂的偏见。
且不论观众对一个长期德不配位、浪费资源的演员该不该存在偏见;
而是她作为整部戏的戏眼,却没有撑起任何一个情感爆发点,该不该对这部电影的失败负责任?
也有人说,我们要肯定杨幂放下明星光环所做的努力。
呵呵,32岁还在卸偶像包袱、卸下来发现空无一物的演员,真不是华语演艺圈的讽刺?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索关注:第十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