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最近在追昊然小哥哥的一部剧,远大前程之双龙会,除了帅气小哥哥外,最吸引我的就是满屏的天津味儿。
看着看着,小丫不禁陷入了深思,天津和北京离得这么近,怎么口音相差这么远呢?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这卫嘴子就指的就是天津卫了。
不过俩地儿也有相同点,就是同样的“贫”,一张嘴逗得您合不拢嘴,和这俩地儿的朋友聊天永远没有冷场的时候,一件小事也能描述的天花乱坠,异常精彩。
(陈铮一口天津儿挑拨离间)
北京到天津不过是100公里的事儿,现在交通发达,坐高铁也就半个小时。这要放到落后的古代,11路得走上1天,这样看起来就没那么近了吧!
当然除了距离的原因,还有很多别的因素,我们一起来揭秘!
01京味儿 不可逆转的历史
先说北京话的渊源。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北京话一直受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所影响,在不断和少数民族交流的同时,也和各地的方言频繁接触。所以,北京话始终处于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而我们现在口中所说的北京味儿只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从辽金开始,一直到元朝,契丹和女真再到后来的蒙古族,北京话中融合了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明永乐迁都北京后,天津作为卫城,在当时北京话和天津话并没有多少区别;
清朝建立后,北京城中的满族人口日益增多,北京话中又融进了满语;到清朝中期,皇帝对汉臣日渐倚重,汉人地位提高,又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皇帝便将北京话定为“官话”。而这个时候的北京话已经融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现在的北京话大体相同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普通话的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经过推广,这些北京话,如挤兑、土鳖、别介、糟践、消停、练家子、点儿背、找茬儿等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人们的口中。
而有些词儿只有从北京人嘴里说出来才有感觉,如成天儿、底儿掉、局器、点卯、念央儿、拉了胯、递葛、盘靓....
02津味儿 移民形成的方言岛
说完北京话的历史,咱们再来聊聊天津话。
一说起天津,除了霍元甲和煎饼果子,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哏都”这个称号。天津人说话好玩,他们就好像自带曲艺基因。
然而天津银不一定都嗦天津话;嗦天津话的不一定是天津银,你知道介是喂嘛吗?
想听正宗的天津话要去天津的老城区,郊区的天津人可不会操着一口流利的哏都话跟你侃大山。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天津方言被一群其他方言包围着,形成一个方言岛,那么这一小撮方言岛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移民”了。
咱们先说说口音的形成:
首先是大规模的移民,明朝开始,各路人马就爱往天津跑,后来天津人口还经历过五次大规模扩张: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之后。
其次还和明清政府有关。明政府要求异地从军,家属都跟着。永乐年间的军官中有将近一半来自安徽和江苏,他们还带了家属。到清朝依然如此。
至于哏就和码头有关系了:
天津临海,靠海而生,自古海上贸易就十分发达。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做生意,很多还是外国人,天津人民当然要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才能活的下去。这也造就了天津人民能说还幽默的形象。
英法等国在天津建立的紫竹林码头
03北京城、天津卫 融合一大家
随着交通的发展,天津到北京的距离已经不是阻碍,两地的经济文化一直在相互影响和融合。
就拿曲艺来说吧!天津话和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和读音,京剧、相声、快板中的词汇都相互交融。
别说是语言,就连北京人和天津人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幽黙、热情、大度、开朗、有礼貌....
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普通话,北京话和天津话只能从一些老人口中听到。想听天津方言要去老城区,想听北京话,我们又该去哪寻呢?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