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Jun.君君 不止电影小组
Rachel 又离婚了。
哦当然了,不是和剧里的Ross,《老友记》也并没有更新。是扮演Rachel的演员詹妮佛·安妮斯顿在今年年初和第二任丈夫宣布了离婚。
于是多年来围绕在詹尼佛四周的一种声音如今又大了几分贝:
“你为什么不生孩子”
“你都快50岁的为什么还不当妈妈”
“詹尼佛为什么总是留不住男人”
“这么老了还没有孩子,难道不觉得自己很可悲很自私吗”
……
之于当事人,对这类评价的态度很明确:“社会一直在给女性施加一种压力,女人必须要成为母亲,如果她们没有生孩子,她们就会被视为没用的残次品。但或许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是为了生育和繁衍,我还有其他的使命,还有其他我应该去做的事情。”
其实关于是否该生孩子,现在“市场上”的态度很两极,很多生过孩子的妈们口径又很一致:等你生了孩子,就一定会庆幸自己做下了这个决定。
而最近,越来越多年轻的姑娘们呐喊着永生渴望自由和美丽,生孩子堪比恐怖故事,对来自外界的“生理绑架”深恶痛绝。
之前一篇育后妊辰纹的微信稿夹带着恐慌感疯狂流转在女孩儿们的朋友圈。
电影《塔利》的播出,则可能又是一剂药效十足的强心针。
豆瓣评分7.6,IMDB,烂番茄87%,前不久刚在美国公映。导演贾森·雷特曼,曾执导过《朱诺》《感谢你抽烟》《在云端》等影片。
女主角是奥斯卡影后、被称为“南非国宝”的查理兹·塞隆。为了表现出主人公颓废主妇之丧,塞隆在拍摄期间,每天早餐喝下两大杯奶昔,半夜2点钟定时起来吃夜宵,最终增重近50斤。
她从这样的塞隆:
变成了这样的马洛:
正因为此,这部电影成了很多人心里细思极恐的恐怖片。
电影从她一团糟的生活开始演起。肚子里怀着第三胎的马洛,身材臃肿,脸上尽是疲态。她需要照顾8岁的女儿和上幼儿园的儿子,前者叛逆,后者还患有过敏性躁动症,没一个省心。
除此之外,马洛还有忙不完的家务。
生产后的生活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她。
由于自己打心里认为这一切本就应该是自己做,而且应该处理的很好的,所以马洛从不会向丈夫请求帮助,而是无比宽容地放他在卧室里玩游戏。甚至一开始连保姆都不愿意请,自己一个人承担着所有的事情。
尿布、喂奶、洗衣服、做饭、倒垃圾、安抚女儿、带儿子做康复......24个小时安排的满满当当,马洛越来越丧,力不从心,抑郁暴躁,到处跟人撕逼吵架。
最后马洛终于撑不住了,请来了保姆——塔利。塔利的到了从精神到生理上全方位地拯救了马洛,家里从一片狼藉变得井然有序,晚上有人帮忙带孩子,马洛也因此可以好好睡觉。甚至和丈夫之间原本开始变得有点拔剑张弩的关系也开始缓和。
塔利,元气满满,古灵精怪,全身上下的活力——以她年轻美丽的26岁生命,缓冲着马洛的中年丧。
她对小婴儿温柔又有耐心。在后来的相处中,马洛发现塔利不仅仅在家务上是万能的,更像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会烤蛋糕,会给她化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她都能一一解决。
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无话不谈,马洛甚至欣慰无比地和塔利一起分享老公。
在塔利的帮助下,马洛感觉自己重新有了活力。曾经疲惫不堪的她,现在却能自如的面对繁琐的日常。整个人变得强大,宽容又温柔。就连颜值,也有了回春的迹象。
然而有一天,两个人在酒吧喝酒的时候,塔利突然说要辞职。理由是,马洛已经不需要她的照顾了。争执之下,就在她们开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
奇怪的是,落水之后的车子里,并没有塔利的身影。而马洛入院之后的资料上,她之前的名字,就是塔利。
一直都没有塔利这个保姆。
塔利,就是马洛年轻时候的自己。
因为压力过大导致了她精神分裂。她自己一个人照顾孩子,半夜起来收拾房子,所有的事情,都是马洛几乎不眠不休,自己做的。
她的意识在崩溃的边缘,下意识的选择了自救。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天然避孕药,让看过的人对孩子耐着婚姻避之唯恐不及。但在我看来,有心人想要将之附上自己的感性情感过分解读,并不代表它就是真理。《塔利》其实并没有刻意站队,宣扬哪一种价值观,它更想做的是呈现并聚焦一种困境,然后尽力地去理解它解决它而不要逃避,并从中获得成长。
影片在IMBD上女性评分普遍高于男性,越是年轻人评分越高
电影里的“保姆”塔利说:“如果女人不能被好好的照顾,她就当不了一个好妈妈。”电影像传达的女性主义不言而喻——这个社会不算公平,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承受着被周围人所忽视的压力,伴侣们绝对需要为她们主动付出更多的关爱。
但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女人们自身。不同的生命阶段必然要经历不同的生活压力,我们不会永远如26岁那般年轻娇艳,在凌晨四点闹腾在酒吧门口。身材会在三十岁之后变得越来越难控制,人际关系也在三十随后越来越复杂。电影里的马洛,选择生三个娃,选择将“麻烦”加倍,我们谁也没权批评她不自量力,她只是和所有正在成长的人一样,并没准备好迎接忽如一夜的新人生阶段。“身体变形,性魅力减退,专业无用武之地,久别故友,久违故地,并不只因为婚姻生育与否,而是年龄增加所带来的结果。”
《塔利》并没有教任何人要抛家弃子,重回“自由”。更多其实是在探讨,如何重新定义每种环境里自我的价值,不是摧毁所有,而是找到一条路,走出阴霾,脱胎换骨。而且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自己。
网络上有看过电影的人评价它的时候讲到:自己的姐姐就像马洛一样,自己承担一切,认为老公很辛苦,而且比起大多数男人已经好很多了。她曾经是高考画画第一,养多肉爱干净打网游的文艺女青年,现在家里厨房跑着蟑螂,窗台上堆了一堆死去的多肉。可以同样的,她又爱着两个孩子,享受三岁的儿子出去跟别的小朋友夸他妈妈漂亮时无比的幸福感——可能人应该这样,选择生活,并学着接受这种生活带来的苦与乐。
虽然是塞隆这样的大美人,也会沦落为一个疯癫的黄脸婆。但拍完电影后,她花了一年半又减了下来。
人当然可以自我调整,只要你愿意,过于妖魔化生孩子多么“悲剧”,其实也没什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