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李思忆
5月24日,四川日报《艺术表现形式引发争议 现代舞<我们>“吓跑”观众 》报道了四川现代舞团新作——《我们》首演后,因舞蹈表现形式意识流、舞台灯光效果、音乐尖锐,引发观众争议一事。
对此,现代舞团的演员向川观君大“倒”苦水,认为其所隶属的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歌”)对其开拓市场帮助太少。
那么,四川现代舞团的未来,省歌究竟该不该“管”?
收支难平衡 无奈冷落现代舞
5月27日,《我们》在成都东郊记忆的音乐之家进行了第一场惠民演出,能容纳近百人的小剧场虽然上座率不错,但据川观君了解,四川现代舞团在这场演出中的收益却只有一两万元。
“本来就是政府的惠民演出,最高票价就80元一张,凭惠民卡还可以打五折”,省歌董事长杨泽平有些无奈地说道:“从四川现代舞团成立至今已两年有余,公司投入了人力、物力,可舞团不但没有为公司带来实际收益,就连收支平衡都难以实现。”
杨泽平无奈,现代舞团演员们也困惑。
“现代舞在四川观众不足,但正因如此,才需要开拓市场啊”,现代舞团演员张亚丽(化名)说,“现在省歌作为我们的母公司,设有营销中心,但却没有帮我们做商业演出营销。作为演员,我们本来就没有营销经验,也没有精力一边演出、排练一边做营销。”
对此,杨泽平解释,改制后的文艺院团就是企业,是向市场要效益的。虽然省歌有自己的营销中心,可是一个时期内不可能所有的项目“一把抓”,肯定要以观众接受度高、市场成熟的项目为主。“与民族民间舞等省歌的优势项目相比,现代舞确实比较冷门,只能放在其次的位置。”
观念碰撞 人才培养成瓶颈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去上海参加韩国来的现代舞专家的培训,但是10多万元的培训费用竟然不是公司出,而是受聘为四川现代舞团艺术总监的金星帮我们出这笔钱……”现代舞团的演员陈云云(化名)颇有点委屈地说,“听说是审批复杂,公司很少请人来做培训,有时我们自己申请的项目也会被拒绝。”
对此,杨泽平说:“毕竟我们是企业,而不是培训学校。当然培养人才也是重要的工作,但是相比起培训,我们当然更希望演员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演出上,培训演员的任务难道不该在艺术院校完成吗?”
管不管 让市场给答案
四川现代舞团与省歌的“争执”,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改制后的文艺院团在面对市场时的困惑:究竟是不计成本的等待新兴艺术的成长,对培育观众群体和演员都保有足够的耐心;还是以效益为重,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拳头产品上去?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范远泰认为,“既然走向了市场,就让市场来给出答案。”
范远泰表示,现代舞虽然是西方的舶来艺术,但是交响乐、芭蕾舞等现在广为中国观众喜欢的艺术形式也是舶来品。之所以这些艺术形式能在中国存活,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艺术普及,同样,现代舞要在中国发展,也需要时间。
而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则认为,基于现在现代舞在四川演出市场普遍遇冷的情况,现代舞团本身应该想办法让四川观众更快更好地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在编排和演出上都可以与观众接受度较高的艺术形式嫁接,找一些大众关心的演出噱头。”
至于院团改制后留下的“阵痛”,在以市场为主体的前提下,也不能“一改了之”,“大家对改制后的院团和人员都应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人才对未来有信心、对艺术有追求。”蔡尚伟说。
您对院团改革有什么见解?欢迎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