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制造领域,在我国的车企刚起步时都避免不了逆向开发这个话题。额,逆向开发意思就是模仿、借鉴、抄袭......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我们的自主品牌是近20年才开始发展的,想追赶国外100多年的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当然了,天朝的绝大多数主流自主品牌都还是很争气,在早期的抄袭模仿阶段后,都转向正向研发并且投入很大财力和人力进行自主开发和流程梳理。
不仅中国的车企大多有过这段经历,连日本的丰田、韩国的现代这样的汽车巨头,在起步时也模仿过欧美先进企业的车型。不同的是,有人靠模仿积累经验,最终摆脱别人的影子,走上自主研发和创新道路。有人模仿一台红一台,销量大涨,乐此不疲。有人终于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连乘用车生产资质都被吊销了。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我们本土比较有代表性逆向开发的车企,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抄袭界的开山鼻祖--双环
双环是一家老牌车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山寨大业。双环版切诺基让双环尝到了甜头,此后双环一发不可收拾,双环来宝S-RV神似本田CR-V,消费者们提车后纷纷直接去换标。双环S-CEO后面看跟宝马X5几乎一模一样,小贵族则照搬奔驰Smart。
官司一度打到欧洲。结果无一例外---双环赢了!比如本田怒告双环侵权,被判赔偿双环1600万!是的,你没看错!双环抄袭人家本田,本田告双环被判反赔1600万!宝马吸取教训,在德国老家告它。赢倒是赢了,但禁止双环在德国卖有什么用,双环又不care。至于双环小贵族模仿Smart这事,惊动了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在访华时专门表示过不满,然而双环丝毫不当回事,还自信满满地将双环CEO带上了2007年法兰克福车展的展台,惹得欧洲人纷纷跑来围观,是谁气得奔驰宝马统一了战线。可惜双环赢得了官司,却没有赢得市场。江河日下的双环于2016年2月29日寿终正寝。
抄袭界先驱--比亚迪
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的大哥大,秦、元、宋等王朝系列的推出满满的逼格十足。可早期比亚迪刚起步的时候靠的是抄袭丰田花冠的比亚迪F3、抄袭丰田Aygo的F0成就了比亚迪,迅速把比亚迪推上了主流自主品牌的地位。尝到了甜头的比亚迪死磕丰田,比亚迪M6山寨丰田Previa,比亚迪S6山寨雷克萨斯RX。当然了比亚迪也不只是抄袭丰田,日产、奔驰、别克、本田都被比亚迪模仿过。
相对于双环把自己抄挂了,比亚迪汽车可是非常争气的。迅速做大的比亚迪大力加强研发投入,近几年推出的车型已逐步摆脱模仿痕迹。并且由于在新能源技术上的雄厚积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逆袭外资品牌,实现了弯道超车。从抄袭到超越,比亚迪可谓励志。
让老百姓都开得起豪车--众泰
众泰的特点是拼凑型“设计”,车头车尾内饰分别“借鉴”自不同车型,因此众泰的车型有强烈的即视感,但也没到换个标就真假莫辨的程度。和双环被撕出名不同,众泰的出名,在于它孜孜不倦地,把很多大受欢迎的“热门车”尤其是“好车”,用另一种方式带到消费者面前。
纵观众泰的发展历史,众泰抄袭乐此不疲,貌似从来没有正向研发过一款车型。个人以为车企创业初期,没钱没技术,通过抄袭起步还可以被理解。但是众泰一直在抄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谓是抄袭成瘾。希望赚到钱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众泰汽车能在正向研发上多下点功夫。
众泰甚至在发布会上拉着被仿车型高调宣传,这还真不是令人惊呼众泰胆子能这么张扬的作风。就差没直接说“想买台便宜的途观吗?就买大迈X5就可以了。”
功夫和套路深--陆风
陆风汽车一直不愠不火,一款陆风X7让它声名大噪。路虎怒了,愤而告之,陆风表示很淡定:咱是有知识产权的,一切合法。不过苦逼的是,虽然知名度有了,但是陆风X7的销量并没有上去,其销量一直是个迷。
前不久,相信大家也看到这么一个新闻“史上最尴尬的剐蹭,陆风X7对上路虎极光”,是不是真的事故,还是有人刻意制造出来的宣传,这些套路我们就不加以讨论了。
其他还有的一些车型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大伙看看就好。
华丽的转身--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
尽管已经成为中国品牌的领军企业,身后又有万千粉丝拥护,但不可否认,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等等“大佬”,初期同样有过一段模仿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当他们想要转型的时候,才发现打造品牌和体系竞争力的道路非常艰难。既然如此,为什么仍有不少企业争先恐后地走上逆向研发的道路?
首先,模仿永远比创新的成本低。逆向研发不但省去大量的研发资金,还能缩短研发周期快速推出新车。对于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来说,舍弃眼前的利益和销量,和触手可及的市场份额,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做正向研发,是需要非常大的决心的。其次,国内缺乏这样的法律和社会价值观土壤。抄袭总是告不赢,只以利润论成败,这不仅仅体现在汽车上,在很多领域都一样。
小编有话说:
其实刚起步的企业走模仿的道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多家有代表性的自主车企已经在追赶合资品牌,SUV长期霸主的哈佛H6和传祺GS4,吉利博越等等,还有即将到来的G20峰会专用车也是由吉利提供的,无非就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汽车领域正在向世界迈进!想扭转大家对自主品牌的印象,不能单单靠这几个代表性企业,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品牌,能站出来,为我们自主品牌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