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位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属私立的小型主题性博物馆,旨在收藏西南丝绸之路范围内佛教石刻艺术品。主体建筑面积990㎡。
博物馆以佛教石刻为藏品,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布局手法,使观者穿越于不同的自然空间和人造空间。墙体结合当地施工水准,利用建筑体块之间的缝隙组织光线,展品和风景,使建筑融合于自然环境,创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
释迦牟尼佛与鹿野苑的前世因缘
鹿野苑是在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为了渡生,化现为一只鹿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
当时那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字叫梵摩达。有一天,国王带了很多随从,到山中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想要一网打尽,这一千只鹿。在这种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商议,决定一起去向国王请愿:「如果您今天把全山的鹿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就无法品尝鲜美的鹿肉。不如由我们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您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两全其美?」国王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有一次轮到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一只怀孕的母鹿进贡,母鹿不舍未出世的小鹿,请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小鹿生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它的请求。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转而向善鹿王寻求帮助,善鹿王思考再三后,决定亲自替代母鹿。御厨们一看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感到十分惊奇,马上报告国王。
国王就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
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多了。」
国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是你来送死呢?」
善鹿王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遍。残暴的国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顿时感到惭愧万分,自知罪业深重,诚心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众生的善鹿王说:「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
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学佛修行,吃素不吃荤。
两点透视图
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定名为“鹿野苑”。“鹿野”按字面意义是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为释迦牟尼教义所及之地。用地6670m2,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
设计背景及构思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刘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项目背后复杂的现实环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面对的现实是在是非常的轻松,地处城市边缘,宽松的用地,造价的限制不大,也没有品位低下的甲方无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红线。作为设计前提的对象——需要处理的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没有目标失去“掌控”的设计?实际上,建筑师本身的品位和审美取向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收藏的内容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又是一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向却挥之不去”。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刘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选址及场地
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无规则地生长。距河10m之内属国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在处理场地时,刘家琨平等的对待了空地,竹林,建筑空间等元素,特别是在景观方面,刘家琨直白的描述为“说到景观,那你还不就是弄块地、弄些草、种些树,你不是要干这些事吗,把树种在合适的地方。本来那儿就有树,所以就很简单了,你就不要砍它了,不砍它就绕一绕,然后躲一躲那些已经有的树。那些竹林本来就有,所以没砍,在现场躲开这个躲开那个,躲一躲自然就会偏一偏。其实鹿野苑景观设计的思想就是不砍树,挺好的地方,就不砍树。”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周边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两块空地,一个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个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沿树林边缘行进并穿越树林,是总平面布局中路线和心理序列安排的重要因素。
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处理是: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草洼和一个特意设计的莲池(莲花是佛教的吉祥植物)。虽然是平地,这博物馆的行进路线是先从二层进入再下到一层。
目的是制造一些反日常的体验,并使参观路线中有向下进入地宫般的感受。为此,指向性是向下的阶梯也有意比正常情况下作得高而陡,并且幽暗一些。也许这一切通过修建地下建筑更容易达到,但地下水位很高,造价又受限制。而且这一片野生风景也需要加入一个形象。
入口坡道
博物馆采用展厅环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中庭二层高,采光利用各个建筑独立个体之间的间隙,而且朝向中庭的墙面都是按外墙处理的。因此中庭有一种室外空间的意味。
通过间隙可以间断地看见河流,与风景之间是一种经过限制和组织的关系。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方式,如缝隙光,天光或壁面反射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非日常化。
丰富的采光方式
馆内藏品主要展现西南丝绸之路范围内的佛教石刻艺术品,以汉代到唐宋时期为主,收藏有自远古到明清时期的石刻艺术品1000多件。
整个博物馆有十方殿、三世殿、珍极轩、祗园精舍四处展场,鹿鸣堂和一合堂两处宴会厅,此外还有小型讲习之所竹林精舍和星级客房卧贤居,以及百鹿书院和拓展运动场。
十方殿是博物馆的主体展厅。所谓十方者,是佛教对空间的一种称谓,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及上下十个方位。收藏作品贯穿了汉至明清数个朝代,展现出一条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的清晰线路。
三世殿是博物馆的第二展场。三世为佛家用语,指前世今世和来世。
祗园精舍是迄今为止中国西部汉地颇为珍奇的藏式佛堂,堂内供奉有严格按藏密规范以纯铜棰制而成放入大藏佛舍利塔及活佛供奉的各种佛教圣物。堂内四壁及藻井,制成汉地稀见的金碧辉煌的唐卡壁画,内容集藏传佛教宁玛、噶举、格鲁、萨迦各派膜拜瞻礼之精要,其一切形制均在藏密高僧居里活佛之躬身指导下完成。
伽蓝本指佛教寺院或护法殿。潺潺清瀑自屋顶逶迤而下,一尊石刻佛站像端立水中,似有渡尽劫波深意。
一二层平面图
轴测图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体量空间切挖示意图(朱涛、章嘉恒绘)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从总的追求方面,显然是一个当代性的追求,但是他跟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东方式的传统的关系,在手法上是和中国园林相通的,它虽然体量很强悍,但实际上情绪方面,个人的穿行其实是很有触感的,鹿野苑,算是一个起点,它帮我带来了好多的信任度,也是从鹿野苑开始,我懂得怎么操纵物质了。”
——— 刘家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