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林肯汽车来说,是荣耀与阴影交加的一年。
这一年,是林肯经典大陆车系诞生80周年,福特总部特别推出林肯80周年纪念版,限量80台,价格合人民币75万元,在美国开售不到2天就全部售罄。
这也是林肯中国表现不尽如人意的一年。今年一季度,林肯卖出1.1万辆,同比下滑3.5%;相比之下,同为美系豪华品牌的凯迪拉克继续稳坐二线豪华品牌销量冠军。
这个与凯迪拉克同样拥有百年历史、又同样委身底特律巨头膝下的美国豪华车品牌,究竟经历了怎样波谲云诡的过往,以至于到今天艰难前行的模样?
被踢出公司的创始人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正式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爱国心切的底特律精密生产专家、凯迪拉克公司CEO亨利·利兰,组织起公司最出色的工程师,造V12航空发动机,希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甚至想成立一家新公司,专门造飞机发动机。不过,CEO利兰还是要考虑金主爸爸的想法——当时凯迪拉克已经卖身给通用汽车集团。
不提不要紧,一提就来气。
利兰的提议被通用的霸道总裁杜兰特严词拒绝(杜兰特的立场是和平主义)。
73岁的利兰老爷子负气出走(真生气了),带上一班最有才的工程师,创立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林肯汽车。
亨利·利兰一直是林肯总统的忠实支持者。南北战争爆发时,16岁的利兰谎报年龄加入林肯中队;美国总统大选那年,18岁的利兰把选票投给了林肯。
战争结束后,完成精忠报国使命的利兰老爷子,开始考虑下一步往哪去。
造飞机发动机的经验,让靠精密生产发家的老爷子发现,夹角60度的V8发动机,比他在凯迪拉克车上惯用的90度夹角发动机运转更平稳。
这项创新被用在两年后问世的第一辆林肯L型轿车上,匹配3挡手动变速箱,最大功率82马力,最高时速113km/h。
值得一提的是,这辆车是老爷子的女婿操刀设计的。
说起来,林肯的诞生史有点像劳斯莱斯、宾利跟宝马——都从造飞机发动机开始。
然而,英雄最怕生不逢时。
一战结束后,美国经济一片萧条,6000美刀(福特T型车的20倍)的豪华林肯轿车让大多数人望尘莫及。
加上利兰天生追求完美,制造周期超长,经销商纷纷取消订单,连山姆大叔都开始找他麻烦——财政部突然翻出一战时跟利兰签的发动机订单,指控他欠国家500万美金税。
不知道老爷子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奔波在路上的。
他为林肯找到的“救命稻草”,是当时靠T型车的成功而不可一世的亨利·福特。
不过,这场收购没那么简单。
老福特的独子埃德塞尔对林肯一见倾心,老福特却固执地觉得林肯不值那个钱,即使法院评估林肯工厂值1600万美元,老福特也只愿掏500万美元——毫无疑问,他是故意压价,为了报复当年凯迪拉克成立时,自己被扫地出门的屈辱。
(关于亨利·福特与亨利·利兰的爱恨情仇,建议查阅四驱姑娘的历史文章:鲜为人知的汽车天才,创立凯迪拉克和林肯,却被好友背叛扫地出门)
最终,利兰老爷子只得把林肯以不到实际价值1/2的价格,贱卖给了老福特。
四个月后,正在办公的利兰老爷子被福特员工拽出来,扔到大街上。
就在前一天,老爷子刚过完自己的79岁生日。
亨利·利兰这个名字,从此消失在林肯汽车的历史簿上。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
对福特来说,这是一场完美的收购,它借此拿到了豪华车市场的入场券。
对林肯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它遇到了第二个热爱它的男人。
最疼爱林肯的男人
“父亲造出了最受欢迎的汽车,而我,要造出可以流芳百世的经典。”
埃德塞尔·福特如是说。
埃德赛尔口中“流芳百世的经典”,非林肯Continental(大陆)莫属。
1938年秋,一场欧洲旅行,让埃德塞尔对欧洲跑车长长的发动机罩、短短的行李箱和后置备胎设计念念不忘。
回国后,他马不停蹄请自己的好友、游艇兼汽车设计师格里高利设计一款欧陆风格(长轴距、低底盘)的车,作为一年后自己去加州度假的代步车。
天才格里高利不负王望,不到一个小时就用蜡笔在透明纸上画出原型——分体式格栅,圆润的流线造型,白色的轮胎,都是当时的流行元素。
1939年3月,第一辆林肯大陆的原型车从底特律运往佛罗里达——埃德塞尔正在那里度假。
试驾的路上,被超过200位路人搭讪“这款总裁座驾在哪才能买到”,让埃德塞尔萌生了将这款私人度假车量产的想法。
1939年底,林肯大陆正式投产。
2850美金一台的林肯大陆,成了当时好莱坞的首选座驾,名流车主名单包括克拉克·盖博、丽塔·海沃思、米基·鲁尼、伊丽莎白……其中米基·鲁尼后来还成了大陆的代言人。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大陆红红火火的时候,沉迷工作的埃德塞尔却被证实患上胃癌。
按照夫人的要求,埃德塞尔的遗体被安放在底特律公墓,而不是故乡迪尔伯恩,有人说这是对老福特无声的抗议——虽然埃德塞尔做了总裁,但他知道自己没有实权,很多事情直接被专横的父亲打断。
老年丧独子的老福特被迫从幕后走到台前,直到4年后他也走完了自己难尽的一生,福特由此进入小亨利·福特(埃德塞尔的儿子,又称福特二世)的时代。
生不逢时的高贵
埃德塞尔为福特留下了有领袖气质的长子小亨利·福特,为林肯,则留下了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威廉·克莱·福特。
耶鲁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威廉,没受过正规的设计培训,但从小坐在设计师老爸桌边看他创作各种漂亮的汽车水彩画,他很清楚老爸为林肯花了多大心血和精力。
(后来在新大陆的泥塑模型上,有着许多威廉不成熟的痕迹,也有不少他道歉的便条)
1945年二战后,威廉接替英年早逝的老爸,他的任务是将林肯重新投入生产。
站在巨人老爸的肩膀上,威廉想要打造一款足以匹敌通用凯迪拉克、克莱斯勒帝国甚至劳斯莱斯的豪华车,为此他不惜代价,在林肯部门之外成立独立的新团队。
新团队的使命,不是打造一部动力最强最大的美国车,而是造出最豪华、典雅的美国车——这就是后来被证明比初代大陆还要耀眼的大陆马克二世(Continental Mark II)。
1955年林肯董事会召开前夕,董事们要求为马克二世设计一款全新标志。首席助理设计师罗伯特·托马斯在图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十字星图案,然后发现,任何的修饰都已是多余。第二天,这个设计一致通过,成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林肯标志,沿用至今。
当威廉满怀喜悦地向福特高层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时,他没有在大家脸上看到兴奋的表情。大家希望看到华丽的设计元素,而不是眼前的古典韵味——1950年代诞生的马克二世,在一堆闪到不行的新潮车里显得相当不合群,它没有闪亮的镀铬装饰,而是用简洁的线条渲染低调优雅的欧洲气质。
1950年代的美国汽车工业,时尚、 新潮、殚精竭虑的奇思妙想,与不切实际的奢靡浮夸兼而有之,正如狄更斯名言: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威廉不甘心。
他给福特高层连环游说:这辆车摒弃粗糙的设计,追求细节精美,在当今的美国车中,还找不到这种风格。
多次游说后,马克二世终于如愿量产。威廉把哥哥福特二世请到试车场,然后让人用卡车把马克二世运到外地,载着始终支持自己的母亲兜一圈。
如同他爸当初为了理想极力游说亨利·福特收购林肯那样,马克二世也代表了威廉的抱负。
只不过,父子俩的豪华车梦想都相当昂贵。
售价高达1万美元(跟劳斯莱斯差不多)的马克二世,本质上是一款量产打造的手工车,为了防止内饰皮革上有任何划痕,连养苏格兰羊的牧场都不能用铁丝栅栏。
事实上,福特每卖一台马克二世,就要亏3000美刀。福特二世无法容忍弟弟挥霍公司的钱去开发一个“无关紧要”的品牌,上市三年后,这款车就匆匆停产。
多年后,人们这样评价马克二世:它是那个时代最高贵的美国汽车,它是美国的劳斯莱斯、宾利,不幸的是,它生不逢时。
唯一值得慰藉的是,马克二世的突破性设计确实影响深远——1965年,福特传奇CEO李·艾柯卡设计野马(Mustang)的外观就借鉴了马克二世修长的发动机罩;独特的行李箱盖设计则在40年后的林肯车上还依稀可见。
初代大陆停产了,马克二世停产了,林肯进入了被福特集团主导的群魔乱舞时代。
从拖油瓶到摇钱树
1965年1月,李·艾柯卡升职福特轿车和卡车系统副总经理。
他的主要任务是把自己在福特野马上的营销成功,复制给当时几近瘫痪的林肯部门。
推销员出身的艾柯卡,立马着手调查研究。
在大家习惯性把责任推给经销商的时候,他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当时林肯旗下车款林林总总,但没有一款像当年的大陆系列那样,有鲜明的产品特色。
他下令,在原来零件和图纸的基础上(为了控制成本),恢复林肯大陆和马克系列的生产。
这是一招好棋,大陆生来就是极致静谧奢华的好车(除了太贵)。
1968年4月,马克三世诞生,第一年销量就超过了通用旗下的高端品牌卡迪拉。
严控成本的马克三世成了福特的摇钱树——每卖1辆马克三世,就相当于卖10辆猎鹰,最好的一年里,光林肯就给福特带来10亿美金利润。
三年后,马克四世接棒三世,艾柯卡也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成为福特总裁。
后面30年里,林肯部门起起伏伏,唯有马克系列独领风骚。到1990年代,林肯全球销量达到23万辆,在美国豪华车品牌中排行第一。
手里有了余粮,自然要琢磨怎么花。
1990年代,巅峰时期的福特相继收购阿斯顿·马丁、捷豹、沃尔沃——自带壕气的二胎三胎四胎都来了。为了方便统一管理,福特组建豪华汽车集团(Premier Automotive Group),林肯的管理层也搬到了PAG总部。
谁能想到,昔日的摇钱树,今天成了1/N。
林肯的任何动作,都必须经过福特的同意,林肯的好与差,也从侧面反映了福特对豪华车市场的重视程度。
比如福特后院着火的时间里,林肯就只能往后靠。
2008,后院起火
2008年的金融危机里,福特集团巨亏127亿美元,濒临破产。
临危受命的CEO艾伦·穆拉利,为了提振集团现金流,喊出“One Ford”的口号,砍掉水星品牌,销量不佳的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直接被卖掉。
本来想继续砍林肯的穆拉利,在手下多次“劝谏”一个豪华品牌对集团的重要性后,最终改变了主意。
但为了配合总部勒紧裤腰带过冬的需求,林肯还是要做出牺牲:退出中国市场。
这个时期的林肯,在老家也没能大展宏图,到2012年,销量从巅峰时的20万降到8万多,排在宝马、奔驰、雷克萨斯、讴歌、凯迪拉克、奥迪、英菲尼迪之后,车主平均年龄飙到60。
直到2010年下半年,福特摆脱泥淖,林肯才被提上日程——穆拉利砸10亿美元,提升经销商服务质量,加上更年轻的MKZ、MKX陆续上市,林肯在美国逐渐恢复元气。
2012年,穆拉利一纸任命书,把前雷克萨斯副总裁兼总经理,吉姆·法利调到林肯部门。
吉姆最艰难、但颇有成效的一项工作是,说服经销商,在没有新车的情况下,投入资金,改善店面,提高服务质量——某种程度上来自他在雷克萨斯的经验。
但是,对于亲手让林肯退出中国的穆拉利来说,不把它带回中国,计划就不完美。
因此,尽管此前并没有经营全球性豪华品牌的经验(收购不算),穆拉利还是决定将林肯带回中国。
(加上当时福特在中国销量刚刚超过百万,再塞一个豪华品牌拉高利润率确实很有诱惑力)
不过奇怪的是,就在林肯即将正式回归中国前不久,吉姆就被调去负责福特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业务了。
但风口不再来。
无论如何,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黄金增长期,林肯是缺席的。
2014年开始,几乎所有豪华车品牌都在对中国市场加大投资,奥迪、宝马、奔驰在每个细分市场塞入新车型;捷豹路虎、沃尔沃、凯迪拉克、英菲尼迪都在用本土化生产和空前的营销投入来抢占份额。
即使在回归中国后经历连续多年50%以上增速,林肯的发力基础依然薄弱,至今也在年销五万辆左右徘徊。
女强人时间不够
2018年5月24日,时任奔驰中国副总裁毛京波接到一通电话。
这通电话来自福特亚太区总裁傅礼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林肯未来在全球的成功,关键就在于中国市场能否成功。 ”
在后面的采访中,毛京波回忆道:那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突然觉得有了一种使命感。
作为征战豪华车界多年的传奇女强人,毛京波的履历堪称漂亮:做乙方,每小时与客户谈话收费220美金;进奔驰,9年做到副总裁,负责的Smart、AMG和奔驰V级车销量增长明显。
对于曾服务过奥迪、奔驰并取得过辉煌战绩的毛京波而言,林肯中国可以说是一块处女地——一年卖5万台,也许只是毛京波治下的奔驰北方大区短短几个月的业绩单。
但林肯和奔驰的号召力和背景,显然不在一个档次。
因此,当女强人在车展上说“我觉得2019年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不够”,没有任何人怀疑这句大实话。
履新一年,毛京波几乎每次接受采访,都会强调时间不够。
“我每天都特别有紧迫感,特别有使命感,福特对林肯的期待,经销商对我这个团队,包括对我个人的期待都很高。”
毛京波时间不够的背后,是这家美系豪华品牌在中国复兴的艰巨性使然。
一直以来,林肯所强调的历史,或许是它在中国最大的障碍——大部分时候,提起林肯,国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老派对开门加长婚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毛京波把自己的入职首秀留给了林肯的全新品牌发布会。
一袭干练修身西装,宣布林肯新的中文品牌主张:Quiet Flight(静谧之旅),取自“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段诸葛亮《诫子书》的古文,一下子拉近了这个百年美系品牌与国人的距离。
看起来,毛京波的出现,让林肯终于找到了跟国人对话的语言了。
毕竟,鲜少有人知悉,远在1万公里外,从第一辆林肯大陆诞生起,这个品牌就一直以演绎“静谧的力量”为傲。
找对了战略,还要执行好战术。
渠道拓展、定价策略、客户体验、服务控制、国产化推进……每一项待办清单,都需要精密的策略和强大的执行力。
有媒体说,2019年是毛京波职业密度最大的一年。
经历过客户合作的逆风翻盘,经历过梅赛德斯奔驰的彻底本土化,经历过奔驰中国渠道整合,毛京波应该是最适合带林肯中国破局的人。
林肯第一款国产SUV车型航海家已经官宣与长安合作生产,并在年底上市——最后的进口时代,最初的国产时代,往往是一个品牌最脆弱的时候,且看女强人这回分解。
- 上一篇:昔日豪车林肯 MKC 价格大跳水 降价幅度这么大为何销量还如此尴尬?-林肯价格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