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春节前不久,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曙光股份)公告显示,已与华泰汽车达成股权转让协议。曙光股份将其持有的14371.33万股中的9789.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4.49%)作价22.72亿元转让给华泰汽车集团,每股转让价格达到了23.21元。
此外,曙光集团还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4581.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78%)的投票权委托给华泰汽车,待该部分股份限售期满后,曙光集团再将其中约3567.2万股(占总股本的5.28%)转让给华泰汽车。如果后续转让价格不变,此次华泰汽车集团入主耗资将超过31亿元,此次交易变动全部完成后,华泰汽车将拥有曙光股份21.27%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但截至1月26日收盘,曙光股份报10.71元/股,以华泰汽车入股价格23.21元/股计算,华泰汽车本次入股曙光股份浮亏将高达17亿元。
投资如此之大,亏损如此之高,华泰汽车入主曙光股份这步棋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
华泰日渐下沉 曙光充当救命水圈
华泰汽车成立于2000年,在创立不久后就与韩国现代合作,引入多种型号的现代SUV车型,在国内市场掀起了SUV旋风。而就在国内开始刮起新能源汽车风前,华泰又吃了第一只螃蟹,成为了最早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车企之一。
听介绍是不是顿时觉得华泰汽车猛得不得了?咦,且慢,这么猛的企业为什么好像这么多人没听过这个品牌,确实如此,面对着各路自主品牌的崛起,华泰汽车就像一艘穿了船底的邮轮,不断地下沉,并且慢慢的消失在消费者的视线当中。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产销数据显示,新圣达菲2016年全年销量3.7万辆,虽作为华泰汽车的销售主力,但其增速也在逐步放缓,较2015年仅增长1.1%。路盛E70 2016年全年销量为1万辆,同比下滑41.4%,而路盛E80自去年8月上市以来,截至年底销量仅有270辆。此外,宝利格以及特卡拉等车型也均处于销量的边缘地位。
光从数据上看,足以看出华泰汽车在传统汽车上究竟有多么的失败,既然作为最早涉足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似乎也要另辟蹊径,把新能源车市场作为东山再起的一大突破口,而实际上,华泰汽车近年来也在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并制定了“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两条发展路线。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次再花巨额并且不计亏损的入主曙光股份,无疑是更加反映出了华泰汽车对新能源车孤注一掷的想法。
然而,说了这么多,可能会有读者好奇这个“曙光股份”究竟是干嘛的,华泰入主它就真能帮其“咸鱼翻生”吗?
曙光股份全名为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我国为数不多的独立车桥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已深耕汽车行业多年,是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其旗下的黄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国内较早涉足新能源客车的企业,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及影响力。
同时曙光股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探索已逐步深入,在优势领域,曙光车桥成功研发出纯电动汽车驱动模块,实现了动力总成集成化、模块化。
而在华泰汽车在未来的产品计划中,新能源产品多达十余款,作为日渐边缘化的企业以及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以及吉利汽车等等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已经占取一席之地的情况下,华泰汽车确实需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的一些技术支持,自然而然曙光股份就成为了防止其下沉的救生圈。
曙光真为“曙光”?还是劣质救生圈?
确实,1+1即使不等于2,但起码也肯定会比1大,华泰入主曙光股份,双方携手在未来也是有可能在新能源车领域上闯出一片新天地,华泰汽车能花如此巨额,肯定自身也是对此深信不疑,然而,倘若看完目前曙光的业绩报表,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又觉得这只是华泰汽车一厢情愿的想法呢?
从近几年的业绩报告来看,曙光股份营业收入整体呈逐年下滑趋势。资料显示,2012年曙光股份营业收入为55亿元,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其营业收入仅为23亿元。其中,2013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了亏损,此后其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缩窄,2012年其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亿元,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其利润仅为3458.6万元。
在整车业务发展方面,曙光股份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去年下半年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骗补”行为导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度处于动荡之中。受“骗补”事件影响,部分企业新能源业务领域的发展进程缓慢。根据曙光股份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显示,曙光股份新能源客车2016年全年产量为1016辆,同比下滑45.9%,全年销量则仅有568辆,同比下滑幅度高达69.79%。该公司甚至在2016年上半年因为选择性披露“新能源客车”产销数据,遭到上交所的监管关注。
正因每年下滑的业绩,就在去年的8月份,曙光股份发布公告宣称,增发融资被几名增发对象放弃了缴款和股份划转,试想下,如此业绩,吓跑融资人是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呢?
然而,就在业绩屡屡下滑以及屡遭融资人抛弃的情况下,华泰汽车还是义无反顾的抓住了曙光股份这个“救生圈”,但是华泰汽车又有没有想到曙光股份也有可能是个劣质的救生圈?我们都知道救人者需会自救,华泰目前都有点自身难保,还抱着个劣质救生圈,是不是有可能会把自己沉得更快?小编并非在否认曙光的技术,但其业绩是否会拖累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华泰汽车,这里还是需要打上个问号,静看未来的发展。
或难以挽救边缘化状况
谈论了华泰以及曙光的状况,但可能有些读者对于华泰自身为何日渐边缘化会有疑问,下面也不妨看看在汽车投诉网上的投诉案例,或许你会恍然大悟。
根据汽车投诉网的数据显示,关于华泰汽车的投诉共有360宗,其中质量投诉占了绝大部分,共有291宗,华泰汽车质量如何似乎也一目了然了。
投诉编号:QT248403
来自浙江省金华市的冯女士购买了华泰宝利格3年出头的时间,然而发动机中的张紧轮和惰轮都坏了,把缸盖里面的配件打坏,气门顶了。最后冯女士无奈的说出一句:“本着以颗爱国的心,买的国产车,最后弄的自己心痕累累。”
其实这只是华泰汽车一个缩影,很多购买了华泰的车主无一不表示其车辆质量实在令人失望,正因为如此令人失望的汽车质量,这间自主品牌的企业迟迟未能在中国庞大的车市中找到立足点,即使用上了“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但在面对很多后来居上的自主品牌,留下给华泰的机会又有多少呢?
就在人们都开始遗忘华泰的时候,华泰又出了这么一出“烧钱”的戏,这么一看来,这种戏码似乎又似曾相识,各位是不是觉得与观致汽车的做法似曾相识?同样日渐边缘化,但仍然不忘烧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予在未来,对目前的状况视而不见,但倘若目前的困境都不解决好,还怎么支撑到未来?就小编个人而言,华泰汽车目前如果不在营销模式、产品质量上寻求突破,很可能再次陷入此前在传统汽车市场的窘境。要是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华泰是不是就真的“玩完”了?
总结
其实华泰汽车入主曙光股份表面看似抓住了机遇,但实际却是风险重重,一方面华泰要加大投入资金发展新能源汽车,另一方又要努力保住曙光股份不让其亏损,但令人担忧的是,华泰汽车想要有收获,必须需要寄望未来,但以目前的状况能不能支撑到那天,还是个问号,毕竟一切都需要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