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是句昆明老话,意思是抓住机会去努力,就会有改善。这一点在南方人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敢想敢干成为一代人的奋斗标签。
今天我们从力帆“搏一搏”摩托变汽车的故事开始。
带着摩托车“胎记”的力帆汽车
1992年力帆成立,创始人尹明善最初以摩托车发动机起家。在国内摩托车发动机领域可谓无人不知。
1993年,李书福进入摩托车制造行业。吉利集团曾赢得“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两个人都转行去做了汽车。
不同的是:人们始终记得力帆是造摩托车的,怎么跑去做汽车了?靠谱吗?
而吉利却让人们成功的忘记了-他们曾经也是做摩托车的。而且今天的吉利汽车足以让国人点赞自豪。显然从早期品牌植入来说,力帆汽车上来就带着摩托车的“胎记”来的,而且很大,多少有些吃亏。尽管丰田、本田早期也不是靠汽车起家的,但他们的成功足以消费者不去深究过往。
“准生证” 众多品牌起步时都不容易
我国从1985年开始施行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制度,必须经过严格的国家审批拿到“准生证”,才有资格批量生产汽车并投放市场。由于门槛过高民营车企很难满足准入条件,因此力帆想到通过挂靠在大型国有汽车企业之下的办法,避开政策准入的限制。力帆先后找过长安汽车、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但都合作未果。
紧接着,力帆又想到“借壳造车”的办法(当年奇瑞借助上汽推出的上汽奇瑞旗云虽是无奈之举,却为想造车的民营企业提供了里外一种可能):希望收购一个有轿车“准生证”的汽车企业,借它的壳造自己的车。然而,“借壳造车”计划推进的并不顺利,谈判一直没有结果。力帆只能再退一步,先兼并重组一家有客车或微车“准生证”的汽车企业,迈进整车制造行业的大门,再以扩建这家车企的名义,申请轿车生产资格。
2003年8月,力帆收购了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后增持到95%),这次改制比较彻底,并将企业名称改为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商标由“北泉牌”改为“力帆牌”。
想靠低价取胜 外形拖了后腿
2002年开始进军汽车领域,目前已推出的力帆520、力帆520i、力帆620、力帆320、力帆X60、X50、力帆720、力帆330、力帆530、力帆630、力帆迈威、轩朗等多款车型,产品覆盖小型车、紧凑型车和小型SUV等多个领域。价格涵盖3.5万-16万区间。
自主品牌起步基础薄弱,在外形上免不了靠山寨起家的套路。
但是,力帆汽车并没有学好山寨逼的人的基本功,力帆320让人见证了力帆汽车的山寨水平,这车开到路上都辣眼睛,到后来推出的720有没有山寨奥迪A6?成为网友争论的焦点。因为这车配置高,猛一看神似奥迪A6,近看有种生搬硬套的感觉。网友之间的刚开始还是正反两面各种拉锯战,有呼吁自主品牌起步不容易应多包容多支持。有恨铁不成钢得叫骂声。风声过去之后,网友逐渐达成共识。在国产车纷纷进入到迅速成长期,开始注重外观时候,这是一家连抄袭都不走心的企业。消费者喜欢“便宜”、“好看”、“耐操”的国产车,力帆汽车显然还没有展现出竞争力在哪里。
SUV、MPV正火 力帆迈威、轩朗价格实惠
力帆迈威1.8L是力帆一款全新紧凑级SUV,采用7座布局,同样是基于MPV平台开发而来,力帆迈威的主要卖点在于6.58-7.98万区间实惠的售价。
尽管在电视的广告宣传片重外观很好看,但是现实中看上去完全跟SUV不搭边。当然这也跟当下的市场环境有关,不知道什么时候面包车都称自己是MPV、SUV 了,除了底盘高一些,其他实在看不出了区别。
轩朗旗下全新MPV车型,神似早期福特MPV麦柯斯。提供1.8L、2.0L、1.5T三款动力可选,共推出10款不同配置的车型,售价为6.98-10.68万元。
新能源车骗补遭处罚
2016年10月份力帆股份因涉嫌骗补,共有2395辆新能源车被财政部取消补助,同时被取消了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扣除车辆重复统计因素,共计2395辆不符合申报条件,然而力帆共为这些车辆申请到了11408万元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在这次处罚中,2395辆新能源汽车被取消中央财政补助,导致力帆自2015年开始至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及税前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都要进行追溯调整。
而对于取消2016年度的补助资金预拨资格的处罚措施,虽然不影响力帆乘用车2016年度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在销售后继续依法申请取得新能源汽车补贴,但在短期内这种补贴拨付方式的调整也确实对力帆产生了不小的资金压力。
传统汽车销量下滑 力帆汽车的危机感来的有点晚
同年,力帆的传统汽车形势也不乐观,2016全年力帆传统乘用车的产销都出现了下滑,其中生产同比下滑5.98%,销售同比下滑3.48%。
有数据显示力帆汽车5月份累计销售9067辆汽车,而两款车型已占据力帆汽车总销量的65%。走量小,偏科严重,轿车业务遭遇滑铁卢。
当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一线国产品牌手握SUV王牌激战正酣的时候,力帆汽车的拳头产品力量太薄弱。虽然一众自主品牌仍面临品牌爬升艰难,合资品牌价格下探挤压的问题。一线自主品牌的进步却有目共睹,而力帆汽车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
抛开力帆“摩托变汽车”不讨喜的出身不谈,同样做过摩托车的吉利汽车,在汽车市场风生水起。产品质量提高、核心技术的掌控、品牌美誉度提升、溢价能力增强,品牌运作有目共睹。
力帆汽车手里还有什么牌?
搏一搏“摩托变汽车” , 有了汽车怎么办?
力帆汽车的危机感来的有点晚,而且不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