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超讨厌查参数,恨不得试车评车都不看一眼参数表。但这两天我还是腾出了很多时间查了一番官网数据,为的就是查证奔驰新E级“刚换铝”这事。
这事简单说来,就是奔驰新E级上市后,有媒体“揭发”其车身用料从海外原版的铝换成了钢。并且有媒体指出,国产版比进口版重了近200公斤,使得性能大有差距。一时间网上就炸开了锅。
我当时看到的感受是,如果奔驰真的把大量的铝换成了钢,还导致车子比海外版增重200多公斤,那是挺过分的。但我对这个程度、幅度,还有怀疑。
然后,咱们广州的车评人袁启聪亲身去香港,调查了进口版新E级,再回来对比了国内的新E级。对比的结果是,在前发动机盖、前翼子板和尾厢盖这几个部位,海外版是铝,国产版是钢。这确凿证明了国产新E级的车身材质和海外版不同。袁启聪还用同样方法对比了上一代E级,发现上代国产和进口E级的上述部位都是铝。这证明了国产版的“以钢换铝”,是奔驰从这一代新E级才开始的。
这事我在周六发了条微博,当时这么写的:
随后,奔驰公关方面还是“非正式”地和我沟通了。大意是,国产新E级的确在四门两盖(奔驰的朋友提到了“四门”,但据袁启聪的视频,海外版的门外板也是钢的,这一点还有待再深入查证)、前翼子板这些部位是以钢替代了铝,另外白车身也因为加长,铝合金比例会和海外版有别。我特别询问了底盘部件是否有铝换钢?答复是没有。
对于这么做的理由,公关方面的说法是外覆盖件以钢换铝,总重量增加不到50公斤,但节约下来的成本(公关“打比方”说是2万元)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些更实惠的配置,这样的决定是经过充分论证调研的。
我认为,“增重不到50公斤”这一点是关键。如果钢铝的差别只是50公斤,而不是之前某些媒体传的“超过200公斤”,这样的影响就小得多。
网上流出了上面这张据说是一位白车身工程师给出的资料截图,显示新E级的前舱盖和两侧翼子板换成钢材料后,共增重22.1公斤。以此推论,就算加上其它一些部位以钢换铝,总增重50公斤是个合理数值。
那么网传“国产版比海外重了200多公斤”是怎么来的呢?其实稍作资料收集对比就知道,那数据根本站不住脚,可能是拿海外E200最低配手动挡车型(1575kg)来比,而国产E200L不仅用了9AT变速箱、标准配置更高,最重要的是做了加长。
加长在中国由来已久,ABB的中国特供加长版车型都已各自发展了两代。加长对车重有多大影响?说实话这问题我以前没太在意。虽然我能开得出所有长轴距车型的操控都比原版变差、变钝了,但潜意识总归咎于轴距的加长。今天做了一番功课、查了一番数据,才发现原来加长轴距确实会让车重大幅度增加,全行业都一样——
说明:表中选取车型为国内、外同等动力版本,且尽量选顶配,因为顶配车型的配置、技术,国内外更为接近。
先不说新E级,就看看其它几款车:奥迪A6L加长重了105kg,宝马5Li重了115kg,全铝构造的捷豹XFL重了135kg(并没有因为是全铝而减少增量)。增重最小的是英菲尼迪Q50L,仅重了12kg,原因不明,但它加长的幅度比欧洲对手小很多。
再看回奔驰新E级长轴距版,它增重了145kg。如果减去上面提到的四门两盖、前翼子板以钢换铝带来的50kg加重(假设就是这个数字),新E级因加长而比海外版增重的幅度还不到100kg,比竞品还要低,说明这次“加长手术”的轻量化效果其实已经不俗。
因此说白了,奔驰新E级的国产加长版本和海外原版的差别,并没有比对手大。它只是把海外版用铝的四门两盖、翼子板等换成了钢的,由此额外带来了50kg重量。就这么个事。
奔驰新C、E级所用的车架并不是全铝车架,而是钢铝混合构造,网传的“全铝”换成“全钢”在工艺上不可能发生。
这个事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呢?两个问题:一,铝换成钢,除了重量增加,还有什么坏处或者好处?二,奔驰这样做算不算偷工减料,应否被斥责?
第一个问题,把铝换成钢,坏处是增加了重量。但事实上此举增加50kg,相当于多坐一个人,对于E级这种大小和动力水平的豪华轿车来说,加速、油耗所受影响确实不大。操控方面,四门两盖和翼子板是均匀分布在全车的,对整车配重也构不成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增重的负面影响理论上存在,但实际感知很弱。
那么正面影响,也就是好处有没有?有的。首先就是维修会更方便便宜。我也听说铝合金车身外板件碰撞后要做钣金修复很贵,甚至大部分时候难以修复,只能更换,因此维修成本很高。昨天微博有位车主告知了他的真实经历,见:
这么一个小坑维修费9千,印证了铝合金车身覆盖件确实维修贵。有人说维修难、要更换,交给保险公司就可以了,皆大欢喜。错了,新的保险制度下,来年你的保费上涨绝对不那么“欢喜”,占到的便宜都要还的。也有人说只有4S维修这么黑,到坊间维修店肯定不用这个花费。这一点我就不探讨了,毕竟多数车主买保险都会以4S标准来理赔维修。
另一个好处当然就是制造成本更低。奔驰公关“打比方”说差价2万元,具体是多少他们就算知道也不会说。但我觉得,即便能让车价降低一万几千,又或者把这个差价换成一些实惠的配置,很多用户都愿意。而且新E的顶配E300L还成功把价格控制在了50万的心理关口以内,这个一万几千的成本控制,就显得意义重大。
以上就是以钢换铝的客观影响。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更主观的问题——奔驰这样做,是否偷工减料?应否被斥责?
正方会说,奔驰不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同步放到国产车型上,明着搞“区别对待”,是歧视中国市场和用户。奔驰这种具有行业老大地位的汽车品牌,对中国市场搞这种双重标准,很不应该,此风不可长,所以要训斥。
反方会说,加长轴距、增加配置,提升高级感,这些本来就是“区别对待”,为的是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独有需求。以钢换铝,在技术性能牺牲不多的前提下降低了售价,或丰富了配置,更受多数中国用户欢迎,这很可能还有调研数据支持。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更倾向于后者。讨好消费者,可以说是一种妥协,也可以说是“用户思维”,而非“工程师思维”。奔驰这样做,我并不觉得它会掉了身价。
全球独有的“迈巴赫式”后门和后座,唯中国版E级独有,这算不算“区别对待”?
我相信,我的这个观点是占主流上风的,不仅消费者这么认为,汽车企业应该也会这么认为。所以我猜测类似这种“以钢换铝”的改变,在其它品牌其它车型上还会出现,关键还是拼用户体验,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借此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中国用户是不是就“不配”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或者说,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是否对新技术的吸引和包容能力,注定要落后于先进国家?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包括我们的用车条件(两桶油的油品挡住了多少高性能车)、法律法规(排量税、发改委油耗制度、改装非法等,挡住了大批有文化底蕴的车型),也和主流消费观念有关。此地曾被认为“人傻钱多”,由于购买力是那样强大,聪明的商家都会主动投消费者所好。不论消费者是不是真“傻”,要教育和引领消费观念需要太长时间,还不如快速调研最多人想要什么,我就直接给你们造什么。
怎样的消费者决定了市场上有怎样的产品。因此,那些最高新、最技术流的产品不会在中国成为主流,西方“璀璨”的汽车文化也很难进入中国、改变中国。但换个角度看,这就是中国消费者已然形成的文化,是我们自己的话语权。我们不能改变全世界的汽车市场,但可以让世界汽车巨头为我们改变——这不也是一种“地位”吗?
上下图都来自奥迪官网,上为德国站,下为中国站。是不是我们的市场“有面子”很多?
PS:在“大家CARS”车问里,这几天也有大咖在回答新E级“偷工减料”这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入公众号“大家CARS车问”收听:YYP,资深车评人、试车视频主持人。想紧跟YYP最新动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颜宇鹏-车言论”;提问YYP并让他亲口回答你,请加公众号“大家CARS车问”。